银行女职员诈骗1.6亿元,花6000万打赏主播,银行因监管不力被罚50万_腾讯新闻

Information

2025年7月,一起横跨13年的银行客户经理诈骗案再次引发社会震动。席薇,某银行郑州纬二路支行原客户经理,虚构理财产品、私刻公章,以“保本保息、收益高”为诱饵,诈骗31名客户共计1.6亿余元,案发时尚有9000余万元未归还。令人震惊的是,其中超过6000万元被席薇用于直播打赏,她曾令某男主播连续为其演唱8小时,挥霍程度令人咋舌。最终席薇被判无期徒刑,但围绕直播平台追缴1887万元及银行赔偿责任的司法争议,至今仍在激烈博弈。

图片

网友调侃与深层疑问直指金融监管软肋:

“13年没发现?银行的监控是摆设吗?”——对银行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的尖锐质疑

“6000万打赏换8小时唱歌?这‘点歌费’够我活十辈子!”——对巨额资金非理性挥霍的荒诞感

“平台赚了1800万要退,银行罚50万就完事?”——对责任主体追责力度失衡的困惑

一、银行防线失守:13年诈骗背后的制度性溃败

席薇的诈骗手法并无高超之处:伪造协议、私刻公章、在银行营业场所完成交易。多位受害者在银行大厅签署协议,甚至使用支行办公电脑打印文件。然而这些异常操作在13年间竟未被察觉,暴露出银行内部监管存在严重系统性漏洞。

关键失职点显性化:

场所与身份的双重信任滥用: 席薇利用银行物理场所的权威性和客户经理身份,使伪造协议获得天然可信度。客户朱先生正是因前任副行长引荐,且在银行内签约转账而放松警惕。

印章与流程监管失效: 私刻公章长期未被发现,理财产品销售的关键复核、对账机制形同虚设。银行自查承认,席薇销售的产品“不存在”或“名称时间严重不匹配”,却未触发任何警报。

长期失察的责任惰性: 从2009年席薇28岁初次作案,到2022年案发,银行对员工异常行为、大额资金异动缺乏有效监测。直至支行2022年4月注销解散,其监管职能早已名存实亡。

类似案件并非孤例。广州东风支行客户经理麦某某伪造理财合同诈骗5000余万元的案例中,法院终审判决银行承担赔偿责任。郑州检察院的《再审检察建议书》同样明确指出:“银行存在监管不力、用人失察的责任...应在其过错责任范围内对刑事退赔不足部分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河南监管局的50万元罚款,虽确认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的责任,但与受害人近亿损失相比,警示力度仍显不足。

二、6000万打赏迷局:法律追缴的争议漩涡

席薇将犯罪所得的6000余万元投入直播打赏,引发法律界对赃款处置的激烈争论。映客平台(蜜莱坞公司)被法院追缴1887万元平台收益,其强烈反弹凸显规则模糊地带。

法理与实践的碰撞焦点:

善意取得VS赃款追索: 映客平台主张,其提供真实服务且不知款项来源,应适用“善意取得”原则。中国人民大学谢望原教授支持此观点,认为打赏属消费行为,平台与主播无主观恶意则不应追缴。

责任边界与公平性质疑: 平台称已尽审核义务,打赏行为“小额、多次”无异常特征。但法院认为6000万打赏远超合理消费范畴,客观上导致受害人损失无法弥补,应予追缴。河南省高院李欣磊法官提出折中观点:平台若充分履行审核、限额等义务,所获抽成合理则可认定善意取得。

执行困境的现实挑战: 法院仅追缴打赏超2万元的27名主播,其余小额打赏主播难以追溯,追赃存在天然死角。平台已支付的4063万元主播分成更面临执行困难。

司法实践中裁判尺度不一:有判例支持平台追缴,亦有判决认定打赏属赠与或服务合同不予追缴。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的专题研讨会显示,涉赃款打赏的规则亟待立法或司法解释统一。

三、受害者的艰难求偿:司法救济路径的梗阻

受害人朱先生夫妇855万元本金血本无归,其妻随女士起诉银行郑州分行却被两级法院驳回。法院认为应通过刑事退赔程序解决,驳回了民事诉讼。

司法救济的困局:

“先刑后民”的机械适用: 法院以“刑事退赔程序未完结”为由驳回民事诉讼,忽视了银行民事责任的独立性。刑事退赔聚焦犯罪人席薇,而银行责任属管理过失,两者并行不悖。

维权成本与司法效率失衡: 受害人被迫等待漫长且结果不确定的刑事追赃(平台及主播退赔执行困难),同时民事诉讼大门关闭,救济渠道被实质性堵塞。

检察监督的破局曙光: 郑州市检察院明确指出法院裁定适用法律错误,银行因监管重大漏洞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为受害人通过审判监督程序重启诉讼带来希望。

广州东风支行类似案件中,受害人成功诉请银行赔偿,印证了银行管理失职与客户损失间的因果关系获得司法确认的可能。郑州检察院的检察建议,为打破“刑民割裂”的僵局提供了法理支撑。

席薇案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金融信任体系中的溃疡面:银行物理场所的光环,不该成为犯罪行为的隐身衣;客户经理的身份背书,更需严密的制度牢笼加以约束。

令人欣慰的是,刀刃已开始向内。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处罚决定释放出强化问责的信号,检察机关对银行补充赔偿责任的认定推动着司法理念更新。当每一枚公章都被数字轨迹严密监控,当每一笔异常交易都触发风险预警,当每一次管理失职都面临严厉追责——金融机构方能真正筑牢守护民众“钱袋子”的防线。

信任的崩塌始于漏洞的纵容,重建却系于每一处监管齿轮的精准咬合。唯有将个案之痛转化为制度升级的驱动力,方能在金融安全与创新活力间寻得坚实的平衡支点。

 
评级: 0.00   票: 0   传出命中: 5   传入命中: 0   收藏 夹: 0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