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少年与恶的距离——中国未成年犯罪实录

2022-07-06 1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吗?

少年与恶的距离,你又了解多少?

2019年10月20日, 11岁女孩被骗入犯罪人蔡某某家中,拒绝性行为后,被身砍7刀身亡,尸体被抛在离凶手家百米外的灌木丛中。

令人震惊的是,犯罪人蔡某某只是一个未满14岁的男生。他在杀人后没有感到慌乱,多次出现在围观人群中,并且在聊天群中大肆炫耀,称自己未满14岁,无需担心。按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犯罪人蔡某某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仅仅进行收容教养。

像这样的未成年犯罪案例并不在少数。

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群体实施的犯罪行为,他们作为社会群体中较为弱小的一部分,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和保护。

但不可忽视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正在利用这样的保护,有意识地去危害社会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如何?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什么特征?他们因何而犯罪?当今社会又该如何预防及惩戒未成年人犯罪?

2014年至2020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波折下降后,在2020年至2021年出现反弹,2021年不捕率首次过半。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情绪、社会事件的影响,做出触犯法律的事,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对于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属于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坚持少捕慎诉慎押,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也是近些年来未成年犯罪不捕率、不起诉率持续上升的原因。

虽然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与各类犯罪嫌疑人总数相比,占比较小,但未成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在人数上本身就有一定差异,因此,未成年犯罪已经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在年龄方面,未成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根据改革前的《刑法》规定, 14周岁、16周岁和18周岁,是承担刑事责任的重要界限,其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只对八种较为严重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这部分的未成年人既受外界影响,也容易受个人情绪影响,同时对法律有了一定认知,很容易做出一些“踩黄线”的行为。

伴随着国家越发重视未成年教育,14岁-16岁的犯罪人数有所下降。但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显著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程度有显著提升,网络的发展,开阔了未成年的眼界,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因此人数上出现回弹。

(请注意图上变化)

在性别方面,未成年人犯罪以男性为主,其犯罪占比超过九成。家庭、学校及社会要更重视对男性未成年的教育和引导,及时阻止一些不良行为。

虽然女性未成年犯罪占比较小,但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判决书上看,女性未成年正在从被动犯罪向主动犯罪发展。女性自身的情感比较丰富,情感的波动和对情感的感知力也要更强,因此,很容易受自身情绪的影响,做出一些犯罪行为。学校和家庭需要帮助她们消化一些不良情绪,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同时,也要积极和同学沟通,不把心理咨询室当摆设。

 

 

在犯罪类型方面,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别较为集中

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罪名集中为上图中的五种,盗窃罪、聚众斗殴罪占比超三分之二。与2020年相比,2021年未成年人犯强奸罪(10.25%)以及抢劫罪(9.71%)分别上升0.87%、0.67%,盗窃罪(25.76%)、聚众斗殴罪(12.22%)分别下降0.45%、1.25%,但仍然是占比第一、第二的犯罪

寻衅滋事罪排名由第三位降到第五位,强奸罪和抢劫罪保持第四、第五位不变。盗窃,这种看似不算犯罪的认知误区,让大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

在地区方面,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分布广泛的特征

通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对我国各省市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统计,河南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最多,共涉46起案件。其次是河北省、陕西省和湖南省,涉及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均在30起以上。

北京、海南、西藏和新疆等地案件数量暂无,但并不代表不存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未成年人犯罪仍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全国各地均存在大量没有通过法律手段惩治的未成年人犯罪。

在犯罪动机方面,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具备多样性

犯罪的动机是作为定罪情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各种因素影响,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而根据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未成年人犯罪动机主要为冲动、哥们义气、追求享乐等。未成年人犯罪动机仍有教育改变的可能性。

少年与恶的距离有时候近在咫尺,无数的背后推手不断推动少年向恶堕落,无数的影响因素日日夜夜浇灌少年心中的恶之花。

那,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

造成中国未成年产生犯罪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大致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三方面。

个人因素当中的虚荣心强、攀比心强、同龄群体行为影响等是未成年犯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中家庭的完整性、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未成年行为的因素,说明加强未成年人的行为引导、思想指引、法律科普至关重要。而家庭更是要起到监护、教育作用,及时矫治不良行为和思想。

未成年人也容易受到校园因素影响,大部分未成年犯罪人员所处学校未开设法制教育课,且均重智轻德,对于学业的重视程度远超心理、行为规范引导。这都说明校园教育刻不容缓,要及时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了社会热点之一,有关未成年犯罪的新闻与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无数援助之手伸出,试图让犯罪的未成年人迷途知返。

 

以“未成年犯罪”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进行搜索,共有300个话题,其中5个登上热搜,最高讨论量达7.7万,最高阅读量5亿+

在18个讨论量上万的话题中,有9个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该严格惩罚的讨论话题,有2个是官方媒体角度批判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题,有5个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的话题,其余则是从父母和犯罪者本身引发的社会性思考话题。

通过对官方媒体和非官方媒体发布的新闻进行统计,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题发布新闻最多的媒体为法治日报,共195条。其次是澎湃新闻和搜狐新闻,分别为175和173条。共青团中央、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发布数量较少,均在50条以下。新闻舆论宣传是普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青少年远离犯法的重要媒介。

 

以“未成年犯罪”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上进行数据查询,近年来大众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度不高,搜索指数均在400-200左右,2019年搜索指数达到巅峰为760。

未成年犯罪搜索指数最高的这一时间段为2019年10月28日-11月3日,恰好是讲述未成年犯罪和校园暴力的高票房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期间,由此可见,影视剧可以提高大众兴趣,从而增强大众对了解未成年犯罪相关知识的兴趣。

 

不止我国,美国、韩国和日本也是未成年人犯罪较为严重的国家,因此也诞生了不少以未成年人犯罪为题材的电视电影,本组统计了一些高质量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电影票房。

其中,我国的电影《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票房最高,分别为15.58亿和3.57亿。票房最少的《校园规则》则是由于上映日期较早。由此可见,大众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题材的电影有较高兴趣,通过电影和电视剧宣传科普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是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成年人的权利到救济的方式,关于我国未成年人的法律条例不断在完善。立足于中国实际,让惩罚与保护并行,严明的法律背后也体现着对于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

 

2017年至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91269人)最多,占比69.23%,超判决生效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其次是拘役(17193人)和三年以上十年(含十年)以下有期徒刑(13243人),分别占比13.04%和10.05%。无期徒刑(197人)最少,占比0.14%。

这凸显出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判决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让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让未成年人能在日后更好地发展。

截至2019年底,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司法办案组织不断完善,基层检察院设专门未检检察2216个(35%),设未检检察官办1674个(26%),设独立未检机构390个(12%),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以上也表明出我国目前在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法律体系较为成熟,进一步去修改法律并不是目前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选择,如何将法律实施到最好来帮助未成年人才是第一重要。

 

2014年至2021年中国未成年重新犯罪率有明显下降。

这表明在预防重新犯罪的措施上,多方做出了有效贡献。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未成年犯罪人员更好地回归社会,与其家庭成员相互配合,有效解决未成年犯罪人员的生活问题,防止重新犯罪。

此外,我们也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建议:

无论是作为学生的我们、还是社会各人群乃至国家,都应该警醒而深思。以科学的手段引导未成年人改善不良行为与心理状况,以法律的普及增强未成年人对法制观念的重视。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所需,给予正确的关怀与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愿未成年人始终行走在阳光下,拥有似锦前程。

数据来源:

2014年-2021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国裁判文书网

百度百科 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书

百度指数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猫眼电影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各媒体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新浪微博 Pexels

制作工具:花火 镝数 可画 photoshop 八爪鱼采集器 秀米

制作人员:王怀迎 田若彤 王晨 张雨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