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科研院士父子兵,既是亲人又是同行

原标题:985高校科研院士父子兵,既是亲人又是同行

来源 :厦门大学、中国新闻网、募格课堂此前报道、河南日报

编辑 | 学术君

在我国众多家庭中,有一些“特别”的家庭——家庭成员既是亲人,又是同行,有的甚至还是合作伙伴。他们在科研一线摘得硕果,离不开彼此的陪伴、鼓励与支持。这些家庭既是良好家风家教的优秀传承者,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杰出践行者。

1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报道厦门大学田昭武、田中群父子的家教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由科研工作者组成的家庭,感受他们的家风魅力。

田昭武、田中群父子:

“要靠自己解决问题”

在厦门大学有这样一段佳话:电化学学科有一对院士父子,父亲和儿子分别当选了国际电化学学会的副主席和主席

田昭武(左)和田中群在参加第五十五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时合影。

1980年,53岁的田昭武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25年后,田昭武之子、50岁的田中群也当选中科院院士。谈起父亲对他的影响,田中群说:“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父亲对我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传。”

田中群说,父亲做科研几乎全年无休,有一次假期做实验时,还被锁在了实验室里。对于子女教育,他很少喋喋不休地严格管教,“高中时,有一次我问父亲一道数学题,他却说,‘你要靠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更有价值。’”田中群说,从此他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

田昭武在厦门仪器验收会上展示仪器。吴清玉 摄(影像中国)

曾经有人对田中群说:“你可能永远无法摆脱你父亲的光环……”很长一段时间,田中群刻意和父亲保持距离,研究领域也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自己从未“远离”父亲,“他的专注、投入,一直影响着我。”

田中群(左)在指导学生做实验。姚凡 摄(影像中国)

田中群的妻子也是一位低调谦和的科研工作者,安静、不喜打扰……他们一家人在某些气质上极为相似。同事们都说,田中群一家很幸福,因为他们既是携手相伴的亲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父亲是博导,女儿是硕导

募格课堂曾报道过,河南农业大学有一对父女科研兵,父亲是博导,女儿是硕导。博导父亲还鼓励女儿到国外最好的农业大学学本领、长见识。在父亲面前,她是乖女儿,进了教室和实验室,她就是活泼自信的讲师和研究员......

图源:河南日报

他俩,一个是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一直从事蔬菜学和设施园艺学研究教学的著名农学专家;一个是硕士生导师,从世界农学专业排名第一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学成归国的“80后”博士。

父亲孙治强,1956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进行园艺设施环境和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的研发。提出了园艺设施边际效应的概念并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日光温室五度四比三材的结构参数,设计了不同结构的日光温室。开展了连作障害克服和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系统研究。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EI论文12篇,参编专著和教材15部。

图源: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女儿孙凯乐,出生于1986年,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的研究为如何在抗病育种中利用感病基因。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个人专著一本,参与制定3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参与5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讲授“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专业外语”,“园艺分子生物学”课程。

图源: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父子师从同一博导

此前募格课堂也报道过,有这样一对博士父子,父亲黄晓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毕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他对通信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考入南邮杨庚老师门下攻读计算机通信网与安全方向的博士。

儿子黄喻先本科在南邮就读,考研时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继续在南邮硕博连读,在父亲黄晓的建议下,黄喻先选择了杨庚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

这也成就了一对父子与一位老师的不解之缘。

图源:中国新闻网

这对“师兄弟”,父亲叫黄晓,博士毕业于南邮教授杨庚门下,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通信网与安全。儿子叫黄喻先,本科就是南邮人,以考研第一的成绩,跟随杨庚教授开启硕博连读旅程

父子俩跟同一位导师读博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网友:“叫家长”的画面有了!

无数学术成果的背后,少不了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如果有“上阵父子兵”的加持,彼此相处的默契下,可能在无形中碰撞出更多的学术新思想,也实现了对父辈成果的传承或再度创新发展的机会。

本文来源:厦门大学、中国新闻网、募格课堂此前报道、河南日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