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遗卷》问世数月来,我看到了不少反馈。读者的目光,大多被这部类似侦探小说的纪实文学所吸引,也不乏较为深入的评论,缅怀被今人遗忘的理想主义精神。当然,我花费六年心血挖掘出来的珍贵素材,不仅鲜为人知,也添补了中国革命史上被忽略了的重要人物和史料,因此荣幸地被列入了多家好书榜。然而,我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要阐述的一种理念,迄今还无人解读。
这本书创作的起因堪称偶然。2014年,学校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历史上第一位基督教女牧师李添嫒,她晚年移民加拿大,九十年代在多伦多去世。我在翻译这批揭发材料的过程中,脑中产生了一连串疑问。接下来,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历史资料,牵扯出一系列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的重要人物来,丢弃哪个,我都舍不得。不过,这些人物之间既相互关联却又异常松散,像掉落在草丛里的一粒粒珍珠。如何使他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极大难度,甚至可能毫无希望。尤其是,这些事件牵扯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还有一批掷地有声的国际友人,如白求恩,艾黎,斯诺,史沫特莱,林达光,蒲爱德等,容不得半点虚构。
我曾犹豫不决长达数年,反复了数次,究竟是用虚构小说手法,通过合理想象使作品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呢,还是用严谨的纪实手法,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补上被遗漏的篇章? 冥冥中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直在默默地牵引着我,在我屡屡打算放弃的时刻,却突然在密林深处闪现出一丝光亮,让我发现了与人物和事件相关的证据,解答了一个又一个疑惑。我最终下定决心,把这部作品确定为纪实文学,但融入了一些小说创作的技巧,完成了《兰台遗卷》。
书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除了那位被人质疑的华人女牧师李添嫒,就是香港主教英国人何明华(Bishop Ronald Owen Hall),还有世人皆知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他们三位是同时代人,同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书的结尾,我终于证实了他们之间存在过的神秘关联,不胜欣慰。
在《兰台遗卷》中,我介绍了被港督讥讽为“粉红色主教”的何明华。他在战争年代以及建国后与周恩来总理的亲密友谊,还有他对共产主义制度的热烈欢呼,令很多读者倍感惊讶:这个基督徒,怎么比很多共产党员还更像共产党?
1949年8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何明华在香港布道时激动地宣称,“上帝让中国准备了六千年,就是在等待着这一辉煌时刻的到来。我相信,在共产党的治理下,这粒种子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面对人们狐疑的目光,何明华进一步阐释道:“基督教终止了奴隶制,但却无力阻止另一种罪恶,即财产私有化的集中。而私有制总是会导致贫穷,它不但是太平天国的起因,也是国民党垮台的因素,也许,上帝搬出来共产党,恰恰是为了要摧毁这一罪恶?”
不错,这些话,白纸黑字,确实出自这位主教大人之口。他所信奉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为了解析这一困惑,我在《兰台遗卷》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铢必离(Jubilee)。
事情要追溯到二十几年前。我在滑铁卢大学第一次讲述“中国现代史”这门课时,介绍了50年代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以及80年代的私有制回潮,但无论怎样努力,总是避免不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局面出现,在摸着石头过河、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政府深感左右为难。
这时,一位男生发言说,“教授,这有什么为难的!上帝早就制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了,每隔50年,要对全社会的财产进行一次再分配!《圣经》里面写着呢!”
我不但惊讶,且一直怀疑这种说辞。多少年来,我去过五花八门的教会体验生活,当然听说过耶稣的名言,劝富人卖掉财产、分给穷人,但却从未听任何一位牧师提到过,上帝还有“每隔50年必须重新分配全社会财产”这种旨意。
在撰写《兰台遗卷》的过程中,我终于理清了这一悬念。通过向几位德高望重的宗教学者请教,我了解到,在《圣经旧约》“利未记”的篇章中,早已写明了Jubilee这个字眼。我曾把它翻译为“朱碧丽”,为赏心悦目之故。但有个中国朋友读完《兰台遗卷》后却建议说,也许翻译成“铢必离”更为贴切。不错,那个词汇的本意是:每隔50年,必须对全社会的财产进行一次重新分配,归还土地,免除债务,奴隶获得人身自由。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优点,是能够调动人的创造力,促进生产力发展,财富积累的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公正,而社会主义的优点,在财富的分配过程中照顾了老弱病残,保证了结果的平等。二者各有利弊。上帝深知人类的自私贪婪本性,难以克服与生俱来的弱点,因此早就制定了“铢必离”的规定,让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财富,但每隔50年,则强制实施一次“土改”,避免两级分化,落实平等公正。
听了他们的阐述,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那么多在中国出生成长的西方传教士,会与何明华主教一样,热烈欢呼50年代的“土改运动”,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红色传教士”、死后把骨灰洒入长江的加拿大人文幼章。在传教士们眼中,他们历经数代人辛苦奋斗了几百年,都未能实现的目标,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夜间实现了。也正是出于这种共同的信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出生长大的一批加拿大传教士后代在朝野上下运作,推动加拿大成为西半球第一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国家。
《圣经新约》中“使徒行传”篇记载,两千年前的基督徒,在耶稣离开后,曾聚在一起,按照上帝的旨意,过着消灭了私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享式生活,但仅仅坚持了一百多年便解散了。假如没有坚定的信念,人类的自私贪婪本性,是很难维持任何高尚理念的。
但仍有极少数人,至今没有放弃。我在《兰台遗卷》中介绍了这种现象。16世纪欧洲教会分裂后,产生了一支胡特莱德派的基督教信徒。二百多年前,这个遭受迫害的派别仅剩下了一百多人。他们移民到了北美,定居在加拿大西部的几个草原省份,如今已发展为五万人口,近500家公社了。他们至今坚守着消灭了私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吃大锅饭的共享式生活。为了保持有效的生产和管理,每当公社的人数超过了百人规模,就会散枝开叶。若是有人自愿脱离公社,则只能净身出户,不得携带走任何财产。胡特莱德人的集体运作方式,力量超过了周围的私有制小农庄,因此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我在北京遇到了一位西班牙汉学家,曾与他探讨这种现象。他告诉我,当今的罗马教皇方济各曾说过,社会平等公正的理念,原本是基督教的发明,但却被社会主义学者们拿去了。眼下是物归原主的时候了!
听了这番言论,我理解了,难怪在2015年9月24日那天,教皇方济各在美国国会讲演时,谴责“万恶的大资本主义造成人类空前的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平等”,并受到《纽约时报》的质疑:“教皇是马克思主义的鼓吹者吗?”
人类社会对平等公正理念的追求,根本上是一致的。德国革命家闵采尔(Thomas Münzer)在胡德莱特人中有很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领导了农民战争,并影响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关于早期基督教的共产主义形态,恩格斯的作品中也曾提及。假如马克思主义学者借鉴了这种共享式理念,也毫不稀奇。
德国后马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 died 1977) 深受闵采尔和胡德莱特人的影响,著有《乌托邦精神》(Ge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