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县坦直公社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情况调查
一九七一年前,坦直公社还是南汇县比较后进的公社,粮棉产量很低。有人曾经断言,坦直要上去,那是慢驴赶快马——不见影子。
一九七二年以来,坦直公社党委大抓党的基本路线,带领群众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跃马扬鞭,奋勇前进!今天坦直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新风尚大大发扬,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一九七二年粮食平均常年亩产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一百零四斤,一九七三年又比一九七二年增加九十八斤,达到平均亩产一千六百斤,翻了《纲要》;皮棉平均亩产一九七二年比一九七一年增加四十五斤,一九七三年又比一九七二年增加三十三点六斤,达到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二点六斤。粮棉产量双双跃入全县高产行列。
以执行基本路线自觉性为标准,参加集体劳动实现班子革命化
坦直公社党委的经验,首先是以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为标准,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实现党委班子的革命化,使党组织成为带领广大干部和社员改变公社后进面貌的战斗堡垒。
一九七二年一月,经过改选以后的坦直公社党委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才是革命化的班子?一种意见认为,要有干劲,闯得出路子,按这样的标准建设班子,不愁过不硬。
另一种意见认为,改变坦直面貌的根本问题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衡量领导班子革命化的标准,是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家一致决定,投入火热的斗争,看贫下中农喜欢什么样的干部。
党委同志背着铺盖到贫下中农中间去。一位老干部一路上心情激动。七年前,他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大风大浪来了,看不清方向;今天,经受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锻炼,他想自己应该加速世界观的改造,把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自觉性作为革命化的标准。
有一个生产队曾经开出十几亩“十边”地,有些社员把它作自留地分掉了。大队和公社有些干部去处理这件事,都被顶了出来。这位老干部意识到,私分“十边”地是一种资本主义倾向,钉子再硬也要碰。“欢迎”他的果然是尊“大炮”。“别的干部管不了,你为什么来管?”有人嚷道。这位老干部耐心地向大家宣传党的有关政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最后,大家高高兴兴地把“十边”地还给了集体。贫下中农都夸这位老于部“有肩胛”。
相反,广大贫下中农对党委另一个成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位同志下去蹲点,干劲很足,唯独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自觉性不高。群众向他反映有个队办厂的负责人搞不正之风,他认为这种事上不了纲;群众向他揭发公社机关有人违法乱纪,他硬是不信。
大家说,尽管这个同志工作有干劲,但是他可不能带领我们走好社会主义道路。贫下中农给公社党委上了一课:党委班子的根本任务在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离开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去谈干劲,那就可能走上邪路。
怎样才能做到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呢?有的同志认为,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党委成员经常同贫下中农一道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这是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实现领导班子革命化的重要途径。另一些同志说,劳动固然重要,但党委工作一大堆,我们几个人都下去劳动,能解决什么问题?
为了统一认识,大家对两个人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
一个是一九六二年担任过公社党委委员、后来蜕化变质了的坏分子。这个人一懒生百病,从不劳动开始,到整天逛街下馆子吃喝;钱不够,就贪污;后来又利用职权在供销站胡作非为,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提起他,贫下中农说:“这个人懒、馋、占、贪、变,从头烂到脚。”
另一个是公社历届党委会的成员。这个同志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他在坦南十队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和群众一起耕耙土地,一起插秧耘稻,从思想上感情上密切了同贫下中农的关系。有一次他发现有一块田禾苗疯长立即找贫下中农分析原因。原来,是一个坏分子故意多施了化肥。他立即发动群众,批斗那个坏分子。他听到有的社员暂时缺柴烧,就把自己省下来的两担煤屑送上门去。可是以前,当这个同志还没有认真到基层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大部分时间蹲在机关里发号施令的时候,他看到庄稼被鸡鸭糟蹋也不大管,社员群众有困难找他,也不大放在心上;有时下去跑跑,也是就生产抓生产。现在的变化是劳动改变了他对劳动成果的态度,密切了他和贫下中农的关系,增强了他的阶级斗争观念。
鲜明的对比,使公社党委的同志懂得了参加劳动和实现领导班子革命化的关系,认识到:干部脱离集体生产劳动,就是脱离群众,脱离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就不可能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日益自觉地投身于劳动当中去磨练。一九七三年,公社党委成员平均劳动九十天;一九七四年一至八月,平均劳动七十八天,比上年同期增加十多天。艰苦的劳动,使党委领导班子和贫下中农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感情。
按照基本路线处理两类矛盾,促进后进队迅速向先进转化
用党的基本路线改造后进队,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切实抓好人民内部的两条道路斗争,不断向干部和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革命转化。这是坦直公社党委的又一条经验。
怎样看待先进同后进?是否只要产量高就是先进队?大家分析了祝桥大队的情况:这个大队粮棉产量都比较高,可是,近年来大队干部中有人搞资本主义活动,不少生产队阶级阵线不清。那么产量又为什么高?
原来大队和有些生产队干部作了这么一些规定:农闲时自找赚钱门路;农忙时一个不准请假;大忙里包工到人,靠本事多拿工分。这样搞,一时虽然把生产搞上去了,但肯定不能持久,特别是社员的思想受到了腐蚀,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了压抑。这个大队能不能列为先进呢?显然不能。
而另一个范桥大队,粮棉产量暂时排在末尾,该不该戴上后进的帽子呢?公社的同志来到这里,发现范桥大队人心齐、干劲大。初冬,麦田里,人们三五成群拉着一只只铁滚来回飞跑着压麦。田埂上,一队队人马挑着肥担穿梭往来。小河里,泥船川流不息。社员告诉公社干部,前几年被阶级敌人钻了空子,资本主义势力干扰了前进方向,误了集体生产。大队党支部认真吸取了这个教训,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煞住了资本主义歪风,社会主义正气大发扬。今天的范桥大队,显然不能列入后进队。
两个典型事例擦亮了大家的眼睛,坦直公社党委一致得出结论:革命一定会促进生产的发展,革命抓得好,产量一定高,暂时不高的,很快就能赶上去。但是,产量高的队并不一定先进,如果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产量肯定会降下来。离开对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单看产量高低,就是“唯生产力论”的流毒。
根据这个标准,公社党委对各生产队作了具体分析,排出了二十八个后进队。党委成员分头带着小分队下去,一个队一个队去抓。到后进队抓什么?要狠狠打击公开或隐蔽的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这一点,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反映在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该不该抓?怎样抓?大家分析了坦北十二队的情况,认识逐步趋于一致。
坦北十二队是一个后进队。一九七二年,公社党委去蹲点的同志带领群众狠斗了阶级敌人。这对人们是有教育的,但是对于阶级敌人煽起的资本主义倾向,却没有发动群众进行批判,因而队里的面貌并没有完全改观。有些人就是热衷于种自留地,摸鱼捉虾,上自由市场。公社干部感到实在难办,只好生产上抓紧点,疙瘩问题绕开点,想把生产先搞上去再说。但是,十二队疙瘩问题越来越多,生产怎么也上不去。这个事实告诉大家,要促使后进队实现革命的转化,就要抓这类疙瘩事,发扬无产阶级正气,刹住资本主义邪气。
但是,接着仍然还有一个“怎样抓”的问题。坦北大队党支部根据党委的意见,曾派了一位同志去蹲点。这个下去蹲点的同志办事有股子闯劲,他到十二队以后,谁热衷于种自留地,就点名批评;谁去捕鱼捉虾,就找来训一顿;队长不参加劳动,他一发火就要撤换。这一来,有些人开始正常出工了。可是问题并没解决。不几天,资本主义倾向又悄悄地抬了头。转眼秋来,粮食产量还是全公社倒数第一。
坦直公社党委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认识到对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放任自流不行,乱刹也不行。于是,一九七三年春天,公社党委书记和另一个公社干部背着铺盖来到坦北十二队。才歇下脚,他们就上东家串西家,摸清了一些情况,决定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办好政治夜校,组织干部和社员开展大学习、大批判的同时,过细地做干部和社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找了一个又一个干部和社员,走到哪里就把思想工作做到那里。社会主义新风吹遍了坦北十二队,干部和社员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主动起来对资本主义倾向进行批判。革命促进了生产,戴了几年的后进帽子,这下终于摘掉了。
坦直公社党委一班人就是这样扎扎实实地抓好后进队的革命转化工作。当一九七三年秋天来到的时候,全社二十八个后进队有二十五个起了显著变化,十四个还跨入了先进行列。祝桥大队也成了真正的先进大队。
以基本路线统帅各项具体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