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梅香散去,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现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的一个消息再度爆火,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王树国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大家不要误解,我在这不拿一分钱,我纯粹是义务打工。大家为了一个理念,为了一个理想,国家给我退休金,所以我应该这样做,我觉得历史给了我这样一个机遇,难得,我在做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的引领性的学校,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了。我们都是付出,包括曹德旺先生也是付出,所有的人都在付出,这是我们要创办一所引领未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价值所在。”
王树国在这里主要讲了两点,一个是他担任福耀科技大学校长不拿一分钱报酬,是义务打工,另一个是要办一所引领未来的新型研究大学,是出于理想,是追求价值。
反复观看央视采访王树国的视频,我的内心既有一种震撼和感动,又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要报酬,纯粹为了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这种曾经是我们国家的普遍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却变得如此稀缺,如此珍贵,如此难得,以至于我们听到都会为之震撼和感动。
或许我们大家都还记得2023年2月18日发生在安徽某中学的一件事。面对全校师生,某高校的一位教授在演讲中公开宣称,“学生们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因为金钱就是力量,有钱就有一切。”“你要是没考上大学,那你就只能和你小学初中的青梅竹马过一辈子,考到合肥就是全安徽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考到北京上海,就是全国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考到美国,就是全世界的男人女人供你选择。我们成绩好的人最好要找外国人,结婚生子。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杂交出更好的精英。”一位大学教授的思想坠落到如此地步,而且他们还在以这种思想去教育我们的子弟后代,这让人感到恐惧还是让人感到悲哀?
这时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夺下这位教授手中的话筒大声说:“他眼里只有钱,学习就是为了钱!崇洋媚外!”然后,他对场下所有的同学大声喊道:“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终于听到了这样一声呐喊,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努力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喷涌而出。
此后这名学生因抢话筒抵制这位教授的言论而在网络上遭到网暴,其中以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的评论最有代表性。他说,抢话筒事件,核心问题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该不该这么说,而是学生该不该这么做。他认为,学生的错比老师还大,并称这个学生使用了暴力强制力量,强行抢老师话筒的性质比老师说错话要严重得多,老师讲的不对是思想问题,可以教育他以后不要这么说,哪有急于处分老师的?而学生使用暴力是法律问题。
这里我之所以要说到这件事,是因为我们大学里有很多这样的教授,他们不仅自己崇洋媚外,唯利是图,而且还教育学生这样想这样做,他们长期霸占教育阵地,还不许学生抢他们的话筒,不许学生批评他们,听到批评就恐怖如斯,就上升到法律高度,按要死在萌芽状态。
很多年来,我们高校中就存在着这样一种有毒的话语和思想霸权,当那位学生抢他们话筒的时候,他们会恼羞成怒,对这位学生进行网暴、鞭挞,甚至要以违法惩处这名学生。
而这正是当我们听到王树国担任福耀科技大学校长只为理想不要任何报酬时感到震撼和感动的原因,因为王树国所代表的思想和境界在当今时代和环境中是多么的稀缺和难能可贵。
这也让我们想起一年前的3月19日,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时,他深深地向前来送行的交大师生三鞠躬,他把自己的腰躬得很低,不仅是对西安交大,也不仅是对西安交大的师生,而是对自己的国家,表现出来的那种深情,他留给西交大学生的那句“忘记什么都可以,但不可以忘记祖国!”的寄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树国曾对学生说,“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情怀,什么是最大的情怀?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支撑一个人一生事业之基础,没有这个情怀,任何一个个体都难以成大事;没有这个情怀,你无法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得顺畅;没有这个情怀,你将会失去灵魂,茫然无所应对,不知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他谆谆教诲西交大学生,“志气源于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贡献,骨气源于文化自信和奋斗成果,没有自信的人没有骨气,软骨头挺不起民族脊梁,有能力、有贡献、有作为的人才有底气。希望你们传承’西迁精神’,承托起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为中华民族崛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王树国提到的“西迁精神”是1956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15000多名师生为了国家需要而义无返顾地从上海奔赴大西北的西安,由此而留下了宝贵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西迁精神”也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在王树国卸任校长新闻下面的评论中,点赞最高的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能够真正佩得上教育家的,当今中国能有几人?
这让我们想起了2023年4月20日去世、一生为中国研发芯片、为中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院士70多年前放弃国外的高薪回到国内,筚路蓝缕为国家研制出“东风”导弹,他昔日的好友却选择留在国外为西方人研发武器,记者问梁思礼有何感想时,他坚定地说,“他造的导弹是瞄准我们的,而我造的导弹是用来保卫我们的。”
王树国在一次讲话中特别提到被华为录取为“天才少年”的一名交大毕业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到华为去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不是为了高薪,因为美国在卡我们的脖子,我们的国家 这个赛道上必须要走在前面,不能受制于人,我是交大的学子,我要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王树国在一次讲话中还曾提到过一个藏族学生,他说,我们那有一个藏族学生叫白玛央金,她每个学期都要回到西藏,她不仅自己去,她还要组织西藏雪域团,她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去她的家乡搞调查研究,用她们学到的知识去为当地扶贫,去为当地孩子们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管这件事做的很小很小,但体现了我们这代孩子们的那种情怀。
同样是在西北,有一座雕塑感动着无数人:一个将头深深埋在地下的勇士,双手捧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却不曾将自己的面容展示给世人,甚至半个身子都埋在土里,这座雕塑名曰为国铸剑,隐姓埋名。这座雕塑凝结着西北工业大学的立校之魂,其寓意为甘愿扎根祖国西部,默默无闻,埋头钻研,为祖国国防事业做贡献,更象征着千千万万的西工大学子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他们中的有些人因为参与国家级保密工程,甚至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国防事业,却从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这让我想起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曾演唱一首《少年》的歌曲令无数人感动。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清华学子,现在平均年龄已经八十多岁,这些人里头有的是当年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专家,有的是为了国家三线建设而奔赴中西部地区工作的专家,有的是在我国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为了国家从贫穷和弱小走向富裕和强大,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现在他们仍唱着一曲《少年》展现自己的人生风采:“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Say never never give up like a fire(像燃烧的火焰,永不放弃)。
1983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火遍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的大潮。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我们很少再听到这种爱国主义歌曲了。
最近,时常在中国舆论场上听到一种不正常的声音,为那些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人的道德洗地。某报原总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无论如何,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入籍,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对许多国人仍会有吸引力。美国有大量问题,种族歧视、枪械泛滥,但它作为全球最发达也最强大的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有着很强吸引力,各国的青年才俊中都有一部分人热衷往美国移民,这是现实。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是全球化时代人权的一部分。”这位原总编特别强调,这是“全球化时代人权的一部分”,拿人权为这些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的人洗地是何居心?他还强调,一些中国人放弃中国国籍、加入外国国籍是复杂中国的体现,是改革开放后得到法律允许的个人自由。他甚至还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国际化的突出表象,是复杂中国投身全球化带来的变迁,是通过全球化加速发展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需要,给中国带来的并非危险,而是活力。他的话语很西方,很美国,什么复杂中国,什么人权,什么个人自由,什么国际化,什么全球化,全都是为那些抛弃祖国的人寻找理由,几乎就要说他们抛弃自己的祖国是一种爱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