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社会上一直有种论调,说公有制“养懒汉”。
难道说,“懒汉”真是公有制的特产吗?
这种论调显然十分荒谬,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者也不全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偷懒耍滑的人照样不少。
其实,“懒汉”是卵生的,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能存活。
有人习惯把小岗村托出来说事。
不错,土地大包干前,小岗村确实是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贫困村。“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里去逃荒。”这段地方戏的戏词,便是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小岗村为什么如此悲催呢?
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一是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土地贫瘠,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另一个是在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下,人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笔者看来,这个看似理由的“理由”,其实根本就不是理由。
中国地域广阔,生产条件差的地方并不少见,而且那时所有的农村都是集体所有制,为什么偏偏小岗村穷到靠讨饭为生的地步呢?
比如说山西的大寨村,生存条件跟小岗村极其相似,但结果却与其有着天壤之别。
大寨地处太行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壤贫瘠,雨量少且不稳定,也是曾经的困难村。
但是,农业合作化后,大寨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深沟变成了粮田,把坡地垒成了梯田,而且他们还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有效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向国家交了余粮。
当然,小岗村实行土地“大包干”之后,也改变了吃饭难的问题。但是,暂不说这种改变是不是吃了“前三十年”的红利,关键是小岗村在致富的道路上却显得有些尴尬,最终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富裕村。
当然,对小岗村的这种窘状,有人又给出了解释,原因有二:
一是小岗村的困境,不是因为改革的失败,而是因为它被赋予了过重的政治符号,因此束缚了手脚。
二是政府的扶持限定在农业生产方面,对其它方面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帮扶作用。
笔者以为 ,这种说辞未免有些过于牵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还能被荣誉称号捆住手脚 ,发展仍然依赖政府的帮扶,这就实在没什么意思了。
我们再以大寨为例,从1964年开始,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就喊得震天响,名气比小岗村大得多,荣誉比小岗村也多得多。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寨人解放思想,仍然靠着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将其从政治符号蜕变为兼具旅游与农业功能的特色乡村。
几乎完全一样的背景和政策,大寨村却总是把小岗村甩在身后,这说明什么呢?
如果说小岗村的落后是因为公有制的“大锅饭”养出了一帮懒汉,那同样是公有制,大寨村为什么人人积极性高涨,日子越来越好了呢?
所以说,“懒汉”的存在跟体制无关,而是在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