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2025年4月3日20:00-22:00
会议方式:企业微信群会议
主持人:爱莲说
参加读友:刘铁征、幸福草、River、爱莲说、阿丹、培培、会飞的鱼、刘晓强、方建平、京东方、丽丹
记录人:丽丹
爱莲说:大家晚上好,今天是《金光大道》第一次讨论会,讨论的内容是第一部的引子及第一至第十五章。“引子”部分主要讲了高大泉的早年经历,十岁时随母亲和弟弟从山东逃荒到河北的芳草地,后因其父病重,母亲和弟弟回到河北。高大泉在乐二叔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他俩先后在冯少怀和歪嘴子家做长工,其间高大泉遇到他的革命领路人齐志雄。乐二叔死后,高大泉逃难回到河北,其母已去世,他与乐二叔的女儿成亲,解放后他带着全家重回芳草地。“第一至第十五章”讲述经过一年的土地改革,芳草地获得了新生,贫雇农都分得了土地和房子,翻身做了主人,迷信的埋了佛龛,不正经过日子的也奔日子了,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充满活力……但是斗争还在继续,一方面有中农打自己的小算盘,又有地主歪嘴子和漏划地主冯少怀暗中使坏,冯少怀更是买了大骡子示威,企图动摇贫雇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在高大泉和张金发的路线之争,张金发宣扬发家致富,他自己通过不光彩手段得到了盖房用的木料,又不顾政策低价购买歪嘴子的砖瓦,引发群众议论;高大泉则带领贫雇农共13人去北京车站支援工人,高大泉接受了工人阶级的教育,决心带领芳草地的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集体道路。好,下面请各位老师同学分享读书感悟。
刘晓强:刀郎来武汉了,大家知道武汉天气热,人的心情也很热,武汉人非常热情,同时武汉人的社会观念也很强。刀郎到武汉来,我很想看一下刀郎演唱会,结果两秒钟就没票了,你说这是什么概念?我言归正传。
刘继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社会主义文学的高原和高峰》,文中称柳青和浩然是(新中国成立)前30年和社会主义文学的两座高峰,必将永载史册。我要说的是,如果柳青和浩然是两座高峰,那么作为人民作家的刘继明老师就是第三座高峰。我们东北读书会已经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和刘继明老师的《黑与白》《人境》,现在这两座山我们已经攀登了,对不对?但是攀得很仓促,大家因为很忙所以才有些仓促,但是大家如果沉下心来,就能够沉淀下来。那么,接下来浩然的《金光大道》就是第三座山了,是吧?
《金光大道》我是第二次看,小时候看的是电影,电影里面印象很深的就是张金发村长说的:“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我那时候因为是小孩子,好的学不到,这些东西却学得很快。当时电影里的张金发是受批判的,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到了后40年,反过来了,浩然受到了批判,《金光大道》这个小说也受到批判,——他们就把高大泉叫作“高大全”。还有,说文之革就是八个样板戏加一个作家,这一个作家说的就是浩然。我后来读了《金光大道》,我的感受很深,当时我真的是拍案惊奇。如果我们像高大泉这么走下去,那这个国家真的不得了。
高大泉这个人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是他的智慧不得了。你看金庸小说里的韦小宝,也是个聪明得不得了的人,但是个负面的人物,我们谈正面的高大泉,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还有一个,毛主席的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大泉他这个人没有私心,他就学毛主席,毛主席也没有私心,是不是?他就一心一意为了大家。我真的讲,我学不到毛主席,我去学高大泉行不行?我当时就这么想,如果我们学高大泉,我们这个国家也不得了,是不是?这是一点关于我对高大泉的认识。
另外,浩然可能小学三年级毕业,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毛泽东时代可能就有他这种机会对吧?深的我就不谈了,我就谈“引子”。我现在有个体会,我们看书一定把前因后果搞清楚,他怎么来他怎么去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高大泉是从山东水泊梁山出去的,因为遭水灾,爸爸身体不好,养不活他们,妈妈就带着他们兄弟两个投奔他的表姐。他的表姐夫叫冯少怀,他们是亲戚关系,他们关系应该很好的,肯定因为好才会去投奔他们,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还是那句话“亲不亲,阶级分”。冯少怀开始也是个穷人,他也逃荒到这个地方,经过打拼他可能是个“成功人士”——我们现在叫成功人士,他成了一个地主或富农,他又能收长工了。吕长乐二叔,虽然是亲戚也受不了冯少怀,离开了,另外到地主歪嘴子家里扛活儿。解放后,划成分的时候,应该把冯少怀划为富农,结果定了个中农,但是他内心想要发家的思想一直都在,因为他想做人上人,他买了个骡子在贫苦大众面前炫耀。看到这里我想到毛主席曾经说过:为什么要组织起来?毛主席真正看到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人民群众很分散,没有力量,一遇到天灾人祸,家破人亡的事情太多了。毛爷爷真的是老百姓的大救星,他认为应该组织起来,他认为高大泉他们这种经验很好,然后就全中国推广。但是党内还有另外一个路线,就是发家竞赛——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就跟我们80年代也是一样的,勤劳致富,各显神通。但是最后怎么样呢?没有人能保证有稳定感和安全感,谁都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怎么样,包括我自己。张金发是有私心的,他可以说是站到冯少怀的一边。高大泉可以说两边的话他都听,但是他很有主见,他会分析,再一个他知道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就不叫共产党。这是我读书的一点感想,如果需要的时候我再插一点,包括爱情方面。我想我们不能专门谈很严肃的东西,不管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毛主席也是很乐观的,毛主席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大无畏的精神,我认为我们应该这样。(小说里)婚姻方面很有意思,像高大泉和他的爱人吕瑞芬,以后我在这方面会动点脑筋,不管是小算盘和应声虫,张金发和他的老婆……家庭是很有意思的,张金发走到这个地步,他的老婆起到一定的作用;大泉和他的贤妻良母吕瑞芬……我的家庭也有“斗争”,关键是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团结啊、斗争啊,真的挺多的,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达到和谐,我就说这些。
River:我接着晓强老师说的谈一谈,之前真不知道浩然只是小学三年级的文化,这些作家都是很了不起的人。像我们上一次读柳青的作品,我们看柳青是那样的一个人的形象;而浩然小学三年级就能写出这样的引人入胜、而且是达到了社会主义高峰的一个作品。确实是我觉得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当然浩然写这部作品可能比柳青要更艰难一些,毕竟他是70年代写的这部作品。因为柳青是有生活原型的,就跟农民生活在一起,而浩然这部作品就像作品序里张德祥提到的,张的一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他说:“真理的对面就是谬误,当把真理绝对化,那么真理也就成为了谬误。”这个话如果我们去检讨,之所以社会主义在中国最终走向了失败,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我们真是按照当初毛主席指引的,完全是出于自愿地去走集体化道路,想走集体化的人去走集体化,不想走集体化的人,可以个体单干。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社会主义的这条路会走得更长远一些?在文之革中很多干部都受到了批判,而且受到批判的干部特别多,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完全都是出在干部身上。如果不是这些干部,他们为了自己能够出成绩,完全一刀切,让所有的人都必须走集体化,让所有的人都必须具有高尚人格,才能够完成这样一个路线,那么可能社会主义就不会这么容易失败。就像这部作品中开始就是两条道路上的争论,发家运动我想肯定是受到大多数干部的赞成。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如果想发家,肯定是领导干部发家更容易。就像这部小说里的张金发,他当然要支持致富运动了,因为这条路对于他来讲是特别容易走的路。那么像高大泉,如果说他想自己去走致富这条路,就他自己来讲是很容易。所以,这种领导人下达的这种(发家致富)命令肯定会得到大多数共产党员的支持的,而不像小说中写的,大家一听都觉得很刺耳,好像很不对。我觉得这些只能是像高大泉这样的有觉悟的共产党员,他们才会这样想,大多数的干部还都是张金发这样的干部,他们的想法就是要走一条个人致富的道路。
这部书里头我还有些地方看不明白,这里头有一个叫做范克明的人,他刚解放的时候可以去打死一个地主,然后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他在革命队伍中也没犯什么错误,但是他却给张金发一种鼓励,告诉他因为不够狠所以发不起来家。地主就给你砖头啥的,不管什么好处,你都应该受着,因为你发家这个事既符合党的政策,又符合你的利益,为什么不干呢?(范克明)这个人关键是他自己并不发家,他自己住在一个很旧的小房子里头,而且什么也没有;地主的孩子欺负他,把他烟囱给堵了,他还给这个小孩馒头吃,把孩子给放了。他告诉张金发:“我是一个孤老头子,得做点好事,以后好让大家照应我。”我没有搞明白为啥他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导致的?是不是在县委里头也有很多这样的干部,他耳濡目染也觉得是这样的,因为这个书我还没往下看,还不好下结论。
另外,与《创业史》不同的是,《金光大道》着重描写了高大泉的成长过程。我们看《创业史》,梁生宝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他怎么能有这些思想?其实是因为有了革命战斗的经验,自然而然地他就形成了这种集体主义的思想。但是在这部作品里我觉得把高大泉这个形象塑造得更全面一些,比如高大泉,首先他经过了旧社会的苦难,然后是共产党员救了他的命,对他进行现实的教育。还有他到城市里参加工人阶级的会战,又形成了工人阶级对他的集体主义再教育,他再回到农村,才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这种集体主义的思想。而我们看《创业史》里的梁生宝,他主动带领群众进山共同劳动,在他的目光里头,只要大家共同劳动了,就能够产生集体主义思想。而《金光大道》里对高大泉的叙述好像更丰满一些。也就是说这些农民,他们在与工人阶级一起劳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这跟他过去的思想有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这个还是很值得思考的,但是我也没太想明白。
我们过去常常看伤痕文学,描述的社会主义文学是死板、简单的。以前有个电影讲的是一个村子全都是老光棍,书里没有谈恋爱的,我们看其实不是这样,无论《创业史》,还是《金光大道》,都有很多谈恋爱的过程,而且这个里头还有黄段子。在文革里头,黄段子不也有而且还允许农民在工棚里头说,这一样的出现在社会主义文学里。所以说我们还真是只有看了作品才知道,过去这种批判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东西,它就是欺负大多数群众根本就没有看过这样的作品。好的,我先说这么些。
幸福草:刚才那位老师谈到范克明,说还没往下看。《金光大道》一共有四部,第一部是1972年5月份出版的,当时1972年6月份我就买了这本书开始读,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地读。实际范克明是个逃亡地主,他不叫范克明,他把真正的范克明——他的长工给打死了,然后他伪装成范克明,他躲在那儿,他实际是隐蔽起来了,最后在第三部的时候把他给揪出来。这是第一个。
《金光大道》一共有四部,其实文革中写了三部,第二部是1974年2月份出版的,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部是1975年10月份完成的,但是一直没有出版,到1995年9月份出版。因为时代变了,社会风气变了,那个时代不再需要这样的作品了,咱就不说这个了。浩然老师他很小就在农村生活,在乡里当过文书,他很早就写了很多作品,在写《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之前,出过很多短篇小说,像《一匹枣红马》《彩霞》....特别出过《春歌集》《彩霞集》,我建议大家有机会都看一看,是非常好的。他描写农村人物,非常生动真实,而且农民那些语言、那些心计他描写得特别透彻。我觉得在《金光大道》中有两个人描写得特别好,一个是滚刀肉张金寿,大家看到的寿二爷,在高台上,他谈到谁家能发家?最能发起来的两家,他说一个是高大泉,一个是秦富。他说:“寿爷看不准把眼珠子抠出来当泡踩。”大家往后看,这个人物描写得特别丰满。还有一个人物就是秦富——小算盘,他把富裕中农那种自私、贪婪、胆儿小,但是心地还挺好,爱占小便宜,他还不白占别人小便宜,后来买房基地的时候出了很多事情,大家看就行了。这两个人描写得特别深刻。
还有,我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金光大道》的电影。197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了《金光大道》上部,76年拍了中部,当时主要演员,王馥荔扮演高大泉的爱人,那是王馥荔第一次上镜,被我们称为国民大嫂,谁家有这么一个大嫂,那真是太幸福了,演得特别的好。后来,1976年下部也拍出来了,但是因为四人帮粉碎了,这部电影就没有再上映。我不占用大家太多时间,我就说这么多,但是我感到咱们这个群里边这么多年轻人能喜欢读红色书籍,而且还能善于思考,我觉得这比什么都重要,非常非常的好。勉励大家伙,我们都老了,你们的前途还有,大家伙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我觉得还是有收益的。不管社会将来怎么变化,但是对我们怎么做人,我们怎么做事,我觉得是有益处的。
我再补充一点。《金光大道》有个续集,是2011年1月份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赵尚林和宋坤。那时候浩然老师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是浩然老师为这本书提书名。我看到阿丹说捡个“大漏”,说她淘到一本浩然老师的签名书,我看应该是90年代的签名版,如果是70年代出版的,那这本书就是一笔财富。希望大家伙都能淘到这样的书,恭喜阿丹!我也希望大家伙多上旧书市场看一看,没准你真能捡到大漏。我一看那个签名,确实是浩然老师的笔迹,不带差的,确实是。我就说这么多,谢谢主持人,谢谢同志们。
阿丹:我在看前十五章的时候有个疑惑。因为书里边的矛盾是围绕着“发家竞赛”这个题目来的,我当时就想到了咱们读《创业史》的时候,关于团结中农的政策,包括党员的队伍里边,对于怎么团结中农也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团结到什么尺度?是不是应该妥协,还是应该巴结?好像不同的党员都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到了《金光大道》里边,“发家竞赛”口号就更加赤裸裸,以增加财富为目的。你看包括张金发,他就认为村长、党员干部带头发家致富,好像是应该心安理得的。但是高大泉心里是有疑问的,他也去找王友清核实,但是核实之后他在心里依然是打了一个问号。在这个口号上面,张金发跟高大泉就显示出了观点的分歧。我就想在网上查一查“发家竞赛”这个口号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也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后来在人境网上找到了一篇文章,作者提到是那个时代党里的二号人物刘某提出来的。然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发家竞赛”一提出来,就能得到大家的响应?是不是一方面确实是人人都有私心,包括像张金发他这样的一个党员干部,他就跟《创业史》里边的轰炸机——郭振山差不多。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党员缺乏主见、判断力、阶级意识,像朱铁汉一样,他虽然也有一腔热情,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片心,但是他在执行的过程中比较专横,也比较简单粗暴。他都不如周丽平,周丽平在俱乐部排剧本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周丽平提出质疑的时候,秦文庆已经有所觉察,也感到惭愧就离场了,但是朱铁汉还没有这个意识,还在跟周丽平打嘴架。所以感受就是,我们党在制定路线的时候,肯定也是有纠错的过程。再一个是作为基层党员,包括老百姓,也不能说偏听偏信,搞个人崇拜,村长说啥就是啥,很容易被带偏了。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就是歪嘴子和张金发他们语言表达的“艺术”。尤其是张金发在召开群众小组会议上,他的那篇说辞,我第一遍看完的时候都没有反应过来怎么他不知不觉就把买砖的这个事通过一番话,就给圆过去了。然后又重新看了一遍,他特别善于拉大旗、做虎皮,打着“响应上级号召,要发家竞赛,但是公事要顾,私事也要顾,不能让上级领导脸上无光”,是以这样一个为公的名义,其实他是包藏私心的,又提出了“歪嘴子的砖要是卖给外村怕影响不好”,然后又假装问大家有没有愿意拿自己的旧砖跟歪嘴子换,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就把他的小心巧妙地遮掩过去了。在场的这些小组长,只有秦恺有一丝觉察,觉得这个事儿不对,其他的人都没有闲暇去思考:张金发的这个做法对不对?反正我也是跟在场的其他群众是一样的,就好像没明白怎么回事,这个事就定下来了。所以这个对我自己也是一个警醒,像在面对张金发这种人的时候,可能真的是需要多长点心眼,多提高点斗争的意识,有根筋在,不然的话不知不觉就被给人家忽悠瘸了。包括歪嘴子也是,他去找张金发表达他想卖砖的想法的时候,他也是很有套路的。第一个是先去拉交情,说咱们俩是童年一起长大的,又对张金发感恩戴德,表达了一下感谢,接着又表达了他的立场——说我要好好改造,最后又说是我手头紧,想卖点东西,其实是想来笼络,甚至是贿赂张金发,我就觉得这帮人真的是太厉害了。我是想到,我要是处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是没有心的,所以还是需要再继续擦亮眼睛,我目前先想到这么多。
刘晓强:毛主席从来就是说到做到,他总是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不忽悠人民。他知道老百姓为什么穷。缺地,他就打土豪分田地,后来就启发我们老百姓,老百姓有了觉悟以后知道靠单干是不行的,要组织起来。实际上这个东西毛主席知道,但是毛主席是通过好多事,通过农民自己的觉悟,自己解放自己,然后他再来向全中国推广。还有你看这个书里的《引子》和一到十五章,新旧生活就是两重天,一个苦一个甜。
幸福草:刚才大家说了很多不理解。那么围绕着芳草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实际上就是两个阵营的斗争,背后就是阶级斗争。张金发这个人他是个村长,他又有权……但是最后呢,大家往后看,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改造好的地主歪嘴子、一个漏划的富农冯少怀,还有一个逃亡的地主还乡团的头子,还是个杀人犯——范克明,他们三股势力在后边鼓动着,然后张金发在前台,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能富起来,为了自己的面子、权力,阻碍这些贫下中农走集体化的道路。其实阻碍走合作化的道路不在基层,它是自上而下的,但是也迎合了一部分农民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就是说小农经济,它是不断地自发地产生,它是这个过程。后来范克明干了很多坏事,因为咱们还只读到十五章,再往后边看,咱们就看到芳草地这个地方,阶级斗争是多么激烈。
我最近读一本书《毛泽东年谱》九卷,1966年6月到1976年9月,我可以说是含着眼泪看的这本书,看到毛主席每天做什么、说什么、批阅什么文献,我感觉到这十年毛主席真是太不容易了,耗尽了自己最后一点心血,确实是那样。比如说在1975年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搞那场学习无产阶级理论和反击右倾翻案风?他就是发现这个问题,想尽最后的努力让全国人知道: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稍微有一点偏移,有一点差错,可能这些烈士流血牺牲和我们辛辛苦苦建国几十年的努力都要毁于一旦。咱们看《创业史》,里面的斗争没有这么激烈,只有一个富农姚士杰。咱们看到“发家致富”口号,王友清区委书记、县长谷新民,古县长都这么说,实际上面还有人,就是阿丹刚才说的二号人物。所以实际这本书整个就贯穿了一个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我希望大家看的时候思路开阔一点,多想一想。
刘铁征:谢谢幸福草大哥!《金光大道》以前也看过一点,但是挑着看的,因为它太长了,就看了后面的一部分,他们已经建起来合作社了,他们社挺好的,高大泉他们想要帮另外的贫困社,这个时候他们合作社里面有人就开始反对了。这两周从头看,我觉得挺奇怪的,你看这本书在72年就出版了,而且它销量特别好,很多人都看了,还翻译成了外文,包括其他浩然的短篇小说集也翻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都有。就是那么多人看了《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什么的,大家怎么会敲锣打鼓地庆祝粉碎四人帮?然后很快的,伤痕电影、伤痕文学就去讲文之革是崩溃,大家就都会信。我有的时候想,很多事情可能确实“不遭二茬罪、不受二遍苦”就不行,就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前十五章很多事我们就能看得很明白,比如说像土改也好,文革也好,很多人就说这里面有很多事儿不好,其实我们想这些不好的事儿,是不是像《创业史》里边的白占魁,还有像《金光大道》里的滚刀肉——张金寿,这些人干的?他们特别巴望着二次土改,这些流氓无产者他不想劳动,他只想隔一段时间就土改一回,然后他就分点好东西,隔段时间就来一回革命,他们是最盼望革命的。就像《创业史》里面说,白占魁是最盼望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我想这滚刀肉也是最盼望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家各取所需,我又不用劳动,然后各取所需,你要问这里面最热爱共产主义的就是滚刀肉。我就想到现在很多左翼的人,天天喊着要打倒这个、打倒那个,天天巴望着赶紧革命就算了的这些人,有多少是白占魁和张金寿呢?把革命喊得最响的人,其实未必就是真正的革命党,未必就是真正懂革命的人。
还有一个,我看到村长是张金发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怎么也轮不到他呀!他是歪嘴子家的打头,狗腿子之类的,他怎么会当村长的?而且他还是唯三的党员。其实他转舵转得特别快,他一看这个形势,马上就革命了,他又非常积极,这个人他胆很大,他其实像冯少怀一样胆很大,见风使舵的本领特别强。孔老师曾经讲过,大意是:革命胜利来得太快。我们没想到国民党那么不堪打,1947年的时候还觉得国民党都武装到牙齿了,还20万大军进犯延安,怎么会突然迅速地摧枯拉朽地就完蛋了?确实也因为国民党太腐朽了,国民党是民心所背,共产党是民心所向。但问题是多数人并没有经历政治上面的教育,突然间就胜利了,然后就解放全中国了,哪有那么多干部?像车站老站长,人家是真正的战火里边出来的,而且还是真正的从思想上革命。他说的一句话特别好,他说“革命就是克服困难,学新东西”,大家还记得吧?高大泉他们到宿舍里面住下来,晚上老站长来看。老站长之前是骑兵连的,解放以后派他到这当站长。他就说:“革命就是每天克服困难,每天学新东西。”这就是革命。他说以前我们家连驴都没有,后来当兵了,说得要骑马,还得在马上抡大刀,那就学,好不容易学会,能指挥骑兵了,现在又让我来学习火车货运什么的,也得学。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需要的大量的干部,在本地的话,其实很多干部就是张金发这样的,就是朱铁汉这样的——没啥脑子,但是确实是苦出身。我们解放以后特别难,干部准备不足,政治教育确实是不够。还有,说亲不亲阶级分,那冯少怀当年也是纯无产阶级,但是他是怎么做的?他本来是投奔乐二叔的,然后他就一下子包了100亩地,他就雇长工,他就让乐二叔给他干活,乐二叔就完全变成他的长工了,这人特别心狠手辣。这种人在无产阶级中也是有的,而且他也不惧歪嘴子,他也有斗争精神,他跟歪嘴子斗,又是抢小寡妇又是干什么的,但是他不是为了革命,他就是为了自己。这里面还有一个谷新民,谷新民抗日的时候绝对是个抗日英雄,被日本鬼子抓着了,一点也不投降,但是一解放他当了县长,《白毛女》他都不让演,而且冯少怀三句话两句话就把他给说服了,就给冯少怀定了个中农。欧洲不也有共产党,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瓦尔特他们,很多这些游击队什么的,他们反抗侵略者没问题,他们是民族主义者,就谷新民等于是民族主义者,他抗日什么没问题,但是真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他不能理解,他还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包括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人类几千年没有的这么一个事儿,这个是孔子当年设想有这样的一个大同社会,但是他也不知道咋实现,没实现过,人类社会没有过的,那么这个事它肯定就特别难,首先是人们的思想准备就不够。
还有这本书让我特别感慨的,这边一说发家竞赛,浩然有一个描写:这个村里面一下子就安静了,大家就变成了在自己家说话都悄没声的,家家都在那打小算盘。你看一个发家运动,就把人心打散了,立刻就跟刚解放的时候,贫下中农在一块那种热乎劲就不太一样了,人心一下子就散了。所以人心散很容易,你只要是喊着为私的口号,告诉大家发家光荣,谁有钱谁光荣......大家就奔着那条道,因为那条道本身它就是一个本能,那个是本能,所以它就特别的容易。而且刚解放一年,《白毛女》就过时了,我们看《白毛女》不是现在才过时的,不是改革开放才过时的,1950年就已经过时了,50年包括他们排演节目,歪嘴子害死乐二爷的节目就过时了,张金发说了两遍“过时了”,这个话简直是太让人感慨了。你说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以后说那30年过时了,我觉得这个还可以理解一点,1950年就说这些过时了,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太让我感慨了——“都发家呢!你批判地主干嘛,再惊着骡子吓着马什么的。”这话说的。
还有一个,即使范克明不是逃亡地主,即使他是个农民,他打死地主也不代表他觉悟,觉悟其实没那么容易。即使当时比如说地主要往北京跑,他觉得往北京跑死路一条,他恶向胆边生,把地主打死了,也不代表他真的就觉悟了。因为很多奴隶反抗其实也是为了成为奴隶主,他的思想跟奴隶主其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书真的是应该大家都来看一看,我就先说这么多。
培培:我来说一下。因为只看了前十五章,不自觉地就跟《创业史》对比着看了。在《创业史》那个地方还觉得挺有希望的,有激愤的感觉。比如说梁生宝,还包括梁生宝的上级,还有梁生宝他们村子里面有很多青年的先进分子,他们都挺有觉悟的。好像有一堆有觉悟的人,虽然说没觉悟的人更多,但觉得那个地方还是有一个希望,领导这些人慢慢给他做思想教育工作,脉络思路还挺清楚的。但是看这个书的时候,看到前十五章就不大舒服,也想这个书可能比较多,可能慢慢地把这个剧情延展……但是看着真是不舒服,就觉得很迷茫。觉得没有人知道接下来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接下来怎么办,怎么这么乱。张金发投机分子就当了村长,他要弄砖这件事没有人反对,这个事就过去了,大家好像也没有警觉。在《创业史》那个地方,时刻你能感觉到每个人有一个警觉,对于阶级的立场还有一个警觉,有一个分辨,但看到《金光大道》前十五章我觉得好像没有警觉,包括高大泉对于张金发也没有。他原来有一些警觉,后来随着张金发干的事儿,他就把张金发当战友,两个人一起去处理事情。反而比较清醒的还是贫雇农邓三奶奶、刘祥,包括周忠,他们更清醒一点,邓三奶奶对高大泉是有一个启发的。就是高大泉这个地方好像还是需要像老站长一些人的带领的,包括刚才铁征老师说的谷新民,从书上一看就觉得那个地方是有问题的。我看到十五章,觉得还没出现一个像《创业史》那样的……感觉上是有点沉闷的。刚才听各位老师讲之后,我的感觉更清楚了,因为《金光大道》对书中人物的描写,比如张金发,还有其他的人物,叙述得更加详细,他是怎么变成村长的,这个部分是之前看《创业史》没有接触过的。我现在还只是有个感觉,期待后面再继续往下读,我是不是也能更清楚一些。我先说到这儿。
River:我读这书的时候没觉得张金发是一个投机的,他是这个村子里头最早参加革命的,在小说的一开始,他就帮助齐志雄到地主家搞枪,而且那天夜里头是不是就要杀死歪嘴子可能也不好说。而且在中途的时候,张金发还救了高大泉一命。假如没有张金发掩护高大泉,很可能高大泉那时候就被军警给打死了。所以说我觉得这两件事情上,张金发确实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你要说他完全是投机,我倒觉得还不是,我觉得他也有一些革命性,当然因为我看的少,这是我第一个感受。
刘铁征:人是复杂的,首先张金发肯定他是有一定的胆量的,齐志雄来找他,其实就是让他给开个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怎么样的,他这个门肯定是开了,但是歪嘴子下地道是不是他告诉的也不知道。他这个人也不是那种特别安于当个长工就完事了。他跟冯少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心里面其实也有一个发家致富的梦,但是他始终也没有机会。但是你看他这个人他当一个长工头儿,帮着歪嘴子去坑其他的贫雇农,让人家白给他干活,这个人不是一个有觉悟的人。绝大多数人到解放的时候能理解的是什么革命呢?能理解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能理解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一伙人推翻另一伙人的革命。到这儿大家能理解,但是我们说的觉悟是:要让大家都好,你好我好都好,这个觉悟多数人是没有的。对张金发来讲,他也没有想要好好当一个共产党干部,他其实就是阿Q的革命,他可以革命,但是他的革命其实是为了成为赵老爷。多数人的革命是这样的,这个是事实。我们以前不了解这个东西,总觉得从一开始革命那天起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一解放就社会主义了,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解放的时候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只不过跟孙中山的革命不一样的是,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主席这个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是还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多数人其实还是只能接受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