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却如温室一般,以"无菌"的社会化过程和精细化的养育节奏Q律来加快能力培养和增加知识储备,忽略了处理困难情境和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中小学调研时,通过对学校教师、家长的访谈,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看到他们所做的努力。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们也了解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内心的隐秘压力。

  青少年的压力来源

  青少年为谁而学?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是为自己而学,通过努力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从实践来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背负了家人的太多期望,青少年在学业上的成绩和社会上的成就不仅是自我满足的基础,也是家人社会期望实现的表达。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家庭的高期望和来自社会的高竞争压力。这构成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压力来源。随着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和"80后""90后"家长的教育意识增强,家庭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包括为了子女教育进城买房进城陪读、从务工地返乡陪读、母亲从职场回归家庭做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等。除了上述经济投入和劳动力分工外,家长还会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和摸索教育规律,争取做到科学养育和精细化养育相结合。

  我们2023年在安徽某镇调研时,访谈过很多陪读家长,这些陪读家长不论受教育水平高低,都在尽自己所能地学习教育知识。一些县城的中产阶层家长,因为自身的受教育水平较高,自学能力强,会购买很多专业教育类图书进行学习。一些从事白领职业的家长,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会购买一些市面上畅销的教育类图书进行学习,同时在抖音、微信等平台搜索与教育相关的账号,从这些账号发布的视频或者文章里学习青少年心理知识和亲子互动知识。在调研时我们访谈到一位白领陪读妈妈,她自孩子高二起就离开职场,回家做全职妈妈,在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的同时学习育儿知识,她的抖音关注列表里,除了教育专家的账号,还有镇里托管机构的账号。不少托管机构为了扩大影响和招生,经常开设直播,向家长传播教育知识、如何应对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长应该采取何种教育方式。这些托管机构的直播内容,因为镜头和案例对准的都是中学生,对准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讲解遇到问题的同时,也教家长怎么去应对出现的问题,因此深得这位白领陪读妈妈的喜爱。

  家庭对于教育的投入,已经从普遍的经济投入,转向了普遍的劳动力投入、时间和精力投入。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对于子女成长的期待就越高。这里的期待不仅包括了好成绩,还包括了健康的心理。当班级里的家长普遍在子女身上增加投入时,学生的整体能力会有所提升,但是班级排名不一定上升。家长们赖以比较的参照之一即学生的班级排名,这就导致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由此会产生对子女的失望情绪,并将自己的情绪传达给子女。青少年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高期望与压力。

  除了家庭的压力之外,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也被青少年感知到。社会的竞争压力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一类是来自社会的弥散性压力。很多学生感受到学习压力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增加,学习难度加大,没有跟上节奏的青少年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高中阶段学习难度提升,高考竞争压力增加,一些初中知识基础不扎实的青少年会出现学习吃力、学不懂甚至放弃的情况。来自社会的弥散性压力则是以周围人信息交流的方式传导到青少年的意识中,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青少年感受到社会竞争的压力。

  "无菌"社会化与青少年的"空心化"

  压力本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和学会克服的东西、如果能够克服,会获得更大的成长,正如孟子所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而现在这些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却让青少年不堪重负,原因在于青少年的"无菌"社会化和家长的精细化养育,剥夺了青少年主体性的成长机会,青少年出现"空心化"的成长状态,因此面对压力时容易被击倒。

  青少年的"无菌"社会化是家长有意构建的结果。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良好的社会化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当前不少家长对于子女社会化环境的要求极高,通过有意识地规划子女的社会交往范围,为子女的成长打造"无菌化"环境。在调研中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小学六年级女生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周末和班级的几个同学一起玩耍。当该女生的妈妈通过电话得知一起玩耍的同学成绩不如自己的女儿时,在电话里对女儿大发雷霆,骂女儿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会学坏。该女生被妈妈骂了以后,威胁妈妈说自己要跳楼,随后离开了一起玩耍的同学。该女生的家长十分害怕,急忙赶到现场去找女儿,其他同学和家长得知后也十分紧张,也参与到寻找该女生的队伍中。最终在一座高楼的楼梯上找到了该女生。当天一同玩耍的同学都被各自家长教育不要再和该女生一起玩耍。实际上,当天与该女生一起玩耍的学生并不是存在不端和越轨行为的问题学生,都是行为表现良好的学生,只是成绩没有该女生好(该女生在班级里成绩排名第一)。但是这位妈妈对女儿同伴的期待是,必须和自己女儿的成绩一样好,甚至更好。成绩不如自己女儿的同学,被这位妈妈认为不适宜女儿结交。

  除了这种较为极端的案例,我们也在调研中发现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家长干预孩子社会交往、对孩子社会化进行有意规划的现象。不少家庭对于孩子独自在小区里的游乐场玩耍并不放心,基本上每个在游乐场玩耍的孩子都有一个家长跟随。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不少家长会立刻冲上前去,代替孩子解决冲突,包括但不限于批评其他的孩子、批评其他孩子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带走。除此之外,家长会专门规划子女的社交内容,比如报什么样的培训班、和什么样的小朋友一起玩等。在作出报培训班的决策时,家长会通盘考虑很多需求,社交互动能力与学习能力培养一样,也是家长希望培训班能够提供的功能。

  精细化的养育节律是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科学控制"。近些年来,科学育儿的思想在国内快速普及并被广为接受,不少家长都希望能够以精细化的养育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为此,家长们采取了各种方式。家长们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有专家讲语言能力要尽早培养,不少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就给子女报英语学习课程;有专家提出玩需要动手的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很多家长便给孩子买乐高玩具,甚至专门报乐高培训课程;也有专家说,应该给孩子培养一门特长,以此发展孩子的自信,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体育、音乐类课程,或者是绘画类课程。

  当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育儿知识流行于育儿市场的时候,家长们如饥似渴地吸收这些知识,同时发现:每个时间段对于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对孩子大脑的开发越早越好,"学习要趁早";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心理学解释。科学育儿的观点,是科学育儿类著作的作者,基于生物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进行取舍和整理而来的。因为有科学研究加持,这些新的育儿观点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被付诸实践,并被家长们奉为圭臬。

  然而,无论是"无菌"的社会化过程,还是精细化的教育节律,都是家庭依据理想类型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只见家长、科学研究和专家,而不见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应有明确的精细的规划,但是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学生只是客体。在这种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学习的知识很多,习得的技能也很多,综合素质会超过上一代人在同时期的能力。然而,在快速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成长有其繁花似锦的形,却缺失了能够扎根大地、岿然不动的主心骨。

  为谁而学?奋斗的意义是什么?这不是缥缈的哲学问题,而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积极去寻找答案的现实问题。在古代,青少年自开蒙以后,就开始接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差序格局中,根据能力的培养过程和变化,逐步去加重自己的担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并不否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但是青少年的成长实践却越来越缺少这样的内核。认真学习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取得好的成绩会有机会升入大学,读了大学可以找到工作机会。对于青少年来说,从学习中获得个人利益、满足家长的教育期待,即是他们努力学习的主要目标,超越于个体和家庭利益的目标很少被青少年考虑。

  不是青少年摒弃了这些超越性的奋斗目标,而是他们的成长过程一直被家庭和学校强化个体与家庭的利益目标。青少年从"无菌"的社会化过程中收获了经过家长甄选的来自相似圈子的社会关系,但是也缺失了对异质性群体的了解,这包括了对自己阶层之外的其他阶层的了解、对充满丰富性和多样经历的其他同学的了解。青少年在"无菌"的社会化过程中顺利成长,但也减少了很多探索和受挫的机会,缺少了磨炼心智的机会。在精细化育儿节律的影响下,青少年只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学习,就可以掌握很多技能,并顺利完成小学一初中一高中一大学一找工作等一系列成长步骤。然而青少年在精细化育儿节律的影响下,缺少了主动选择和试错的经历,也缺少了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主动寻找人生目标的机会,甚至缺少了思考"为谁而奋斗""为谁而活"这样的问题的机会。

  无论是从学习的知识量上看,还是从掌握的技能上看,当前的青少年都比其上一代在同一年龄段更有优势。但是信息丰富、资源增加、知识增加,并不与主体性成长和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画等号。在"无菌"的社会化环境和精细化育儿节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处在一种被呵护的环境中,甚少经历需要呕心沥血去克服的问题,这种节奏快但是缺乏内在主体性的成长是一种"空心化"的成长。遇到困难的时候,缺乏超越个体利益追求的目标,很容易让青少年陷入当前困难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不能出错的成长压力与遭受挫败后的无助

  虽然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了温室般的成长环境,但是总有家长无法左右的环境,这是青少年成长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环境包括班级中的学习竞争环境、在校园中与同辈群体相处的人际互动环境。当青少年从家庭营造的温室中进入这些环境时,会因为无法处理在这些环境中遇到的困难而产生无助心理,导致精神出现崩溃。

  一方面,青少年背负着家庭的期望,自身也对自己有高期待,有着持续进步、不能出错的压力;另一方面,遇到困难又会打击他们对自己的期望。随着家庭教育意识的普遍觉醒,教育竞争空前激烈起来。不少民办学校凭借着高强度的教育竞争和良好的升学成绩吸引了很多家长,但是在民办学校的高度竞争体系下,是快节奏地学习、不断地优胜劣汰和后进生的被边缘化。我们在湖南某镇调研时,当地一所公办初中的校长反映,学校每年都会接收几个从民办学校转来的学生,这些学生转学的原因是无法适应在民办学校从优生降到后进生后被边缘化的心理压力。这些从民办学校转学回来的学生,有的甚至患了抑郁症,不得不由家长在学校陪读。

  除此之外,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也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压力。青少年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中会出现两类困境:一类是受到校园欺凌,一类是沟通不畅带来的互动困境。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变得隐秘化,打架斗殴减少,言语攻击、孤立等冷暴力的方式增加。被孤立的同学会产生极强的孤独感,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沟通不畅的互动困境,主要源于有些学生会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各执己见、互不让步,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内。在开始住宿之前,学生在家里感受到的是父母和家人对自己的无限包容,自己的需求都能及时被满足,沟通顺畅。开始寄宿制生活后,集体宿舍有多名学生,且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差别较大,在满足自己生活和作息需求的同时,与其他学生和谐相处,是青少年在寄宿制学校需要面临的成长经历。这一过程需要青少年学会沟通和妥协,最终达成一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当发生冲突时,经常出现希望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自己不愿意满足别人的需求的情况。于是就会出现沟通中断、彼此需求都无法满足、宿舍关系恶化的情况。在宿舍关系恶化后,家长们为了不影响子女的学习状态,一般会选择在校外租房陪读的方式,让子女远离集体住宿环境。青少年处于一种较少与同辈群体深度交往,或者有冲突立刻减少同辈群体交往的环境中。一旦与同辈群体出现深度交往的较大困境,就会出现逃避问题的倾向,以致产生巨大无助感而导致精神崩溃。这也是为什么大学里很多学生宿舍出现矛盾后大家并不化解矛盾而是僵持,或者提出换宿舍,或者在校外租房,有少数人会因为这类矛盾无法解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前快速发展和高度竞争的社会对于个体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个体的个人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青少年在进入社会之前要经历复杂的成长磨砺。然而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却如温室一般,以"无菌"的社会化过程和精细化的养育节奏Q律来加快能力培养和增加知识储备,忽略了处理困难情境和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被困难击倒。

readability="1">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