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笔者仔细听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捷老师讲解党史的长视频,对其中两段话印象极为深刻。笔者已仔细拜读完李老力作《中国有个毛泽东》以及李老参与编写的六卷本《毛泽东传》,并长期反复阅读李老代表作《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对李老发表过的大多数关于毛主席的文章也尽可能仔细拜读了。
笔者认为,李老的那这两段话,基本概括了他的经典作品的主要特征。
(1)“胸中有,笔下无”——李捷老师的史学研究辩证法
李捷老师讲:“我原来在文献室编书的时候经常讲一句话,我们很多东西要做到心中有、笔下无。比如我们对毛主席研究一辈子了,肯定是心中无比的爱戴、无比的敬仰。有这份深厚的感情。我说你搞党史、研究党的领袖人物、写他的传记,编他的年谱,你必须要有感情,你没有这个感情,你就没有立场。但是呢,你这个感情、你这个立场,不能浮在表面上、变成一种政治口号,那也不行。这就叫做胸中有但是笔下无。我写出来的东西,那都是经过反反复复的千锤百炼的东西。但是,看完以后,人家会受感染。”
李捷老师的讲话精神,和他的经典作品精神完全一致。完全由李捷老师执笔的毛主席传记清晰记载:“毛泽东放弃延安,有自己的考虑。一是可使国民党军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不能不分兵把守;二是可使国内外都知道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到了何等地步;三是可使蒋介石助长骄横之心。而更深层的考虑,还是利用蒋介石急于要消灭中共首脑机关的心理,‘我们若能将胡敌大部吸引在陕甘宁而加以打击消灭,这正便利于其他解放区打击和消灭敌人,恢复失地’。”“身为最高统帅,能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全将已身当作战略棋子运筹帷者,古今中外唯有毛泽东。”(李捷:《中国有个毛泽东》,第147页。)这段话,淋漓尽致展现了“心中有,笔下无”。
在这段话,李捷老师只呈现了一个事实:毛泽东决定放弃延安,并亲自率领中共首脑机关在敌人兵力25万、我军兵力仅仅2.6万的陕北地区转战,完全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作为战略棋子来运筹,这在古今中外找不出来第二个。这段话只是呈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事实、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感情。但是。这段话呈现的事实足够感染读者、足够让读者感受到了毛泽东独一无二的伟大之处。所以,每当笔者学习这段历史,都会由衷感慨:毛泽东作为全党全军领袖,亲临解放战争全局中我军和敌军数量差距和装备差距最悬殊的最危险战局、牵制比西北我军多了9.6倍的敌人,为全国其他各大战区缓解战略压力,岂非古今中外领袖之绝无仅有哉?李老就将转战陕北这一历史事实往那里一摆,哪个读者读完之后不得喊一句“毛主席万岁”呢?这样,李老就成功把他对主席的无比热爱之情传递给了读者。这就是他的“胸中有,笔下无”的厉害之处。
胸中有和笔下无,是一对矛盾关系。胸中有的正确的立场、感情,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无感情色彩的笔下内容传递出来,“胸中有”离不开“笔下无”——否则胸中有的感情、观点根本无法传递为社会影响力;执笔者的笔下能呈现出的是事实而不是谣言,前提只能是执笔者坚持正确的立场、感情,而不能坚持历史虚无主义,“笔下无”离不开“胸中有”——否则笔下不可能呈现无主观臆断的、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事实,而只能呈现有严重主观色彩的历史谣言。“胸中有”和“笔下无”,是李捷老师运用毛主席的《矛盾论》阐发的矛盾规律于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笔者的理解:李老讲的“胸中有”和“笔下无”这对矛盾之中,占主要方面的、挂帅的,就是“胸中有”。这也是“政治挂帅”。史学作品以大量事实资料呈现为中心任务,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完成中心任务的时候必须注意执行任务的根本方向。所以,党史研究要政治挂帅、立场挂帅,要以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阶级感情为纲。坚持什么立场、什么感情,是中共党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相区分的根本标志。
(2)关于评价毛主席,李捷老师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李捷老师还讲:“对毛主席的评价,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而不是相反。为什么?因为没有毛泽东,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花,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他的奠基作用,是我们永远要信心百倍的充分肯定的。”
这不由让我联想到了李捷老师的另一句至理名言:“当然,坦率地讲,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写进去,因为:第一受篇幅的限制,第二受现在各种各样的情况的限制,有些东西不太好写。不好写的原因主要还不是因为说出来以后有损于毛泽东,而是说对现在有些人不利,这还是有一些禁区的。”(李捷:《对毛泽东新中国探索的再思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速记稿》)
结合李老曾经讲解毛泽东时代新中国探索史的力作中的至理名言,我们进一步可以发现李捷老师预言的意味深长。要分析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一方面,曾经评价毛主席的人们对毛主席的理解程度有限,而实际上的毛主席远远比当时评价中描述的更伟大,所以对毛主席的评价一定会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不可能下降,也不可能像军训教官喊口号那样——“原地踏步走!”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进步,随着真实历史资料公开的越来越多,人们只会发现毛主席远远比曾经宣传中的更加伟大,而曾经攻击毛主席的人们用他们错误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正确。
在讲毛主席的历史作用的时候,李老特意提到: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我经常说,不是一群人开个会说自己是共产党就是共产党了。真那样的话,随便一个学校的一个班开个会说自己是共产党,就可以被称为“建立共产党”。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是毛泽东,而不是所谓的“南陈北李”——不是根本无法和毛主席相比的陈独秀和李大钊。道理很简单——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毛主席确立的、中国共产党走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基本路线是毛主席开拓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大作风”是毛主席培育下形成的。所以,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前辈讲过,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重要的作用,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前辈也承认,是毛主席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这些内容来源于逄老的《伟大旗帜》和石老的《我观党史》。
在讲毛主席的历史作用的时候,李老还讲到:没有毛主席,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就没有我们今天。我经常说,如果没有毛主席独创的农村包围城市,国外十声炮响传来十个好主张,也对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没有任何意义!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存、发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办法,完全是毛主席独创——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除了毛主席以外的其他任何一位伟大理论家的作品里面都找不到。“一声炮响”之后,中国照样有陈独秀路线、瞿秋白路线、李立三路线、王明路线。唯独毛主席,带队伍上了井冈山,逐渐独创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终领导党和人民缔造了新中国。黄克诚大将讲得好,“如果有人硬要说任何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正如黄大将所说,除了毛主席,同时代国内外其他任何人都探索不出来这条道路。
综上所述,我们这些热爱毛主席的、研究党史的,一定要以李老为榜样,争取做到“胸中有,笔下无”,并尽最大可能理直气壮的宣传毛主席的历史贡献。
李老讲话原视频: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