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一个在逻辑上漏洞百出,在历史观上如此无知,在文学观上如此偏激的人,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吗?

图片

  有一句俏皮话,叫做“皇上不急太监急”,去解释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事情,很有穿透力。司马南“偷税”被查,政府部门只是说和“偷税”有关的事情,可社会上有人迫不及待地吆喝着,司马南是“爱国贼”,应该全面封禁他的视频。

  司马南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一个人却冷了下来,他便是莫言。但还是那句话,有些人总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拿着耙子搂草,还总是幻想着打着一只兔子。于是,莫言又再次被推了出来。原因很简单,一个叫“浙教先锋”的公众号,因为长期批评莫言,有人想趁着司马南“偷税”这股风,顺势把这个公众号也给封了。

  关于莫言的事情,我已经说了不少了,今天我再说几句,试图把有关莫言的舆论焦点,说说清楚。

  第一:莫言的诺奖是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懂得,中国人的骄傲应该是什么,什么才能成为中国人的骄傲。首先,从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来,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不惜牺牲宝贵生命,勇于抗争的民族英雄是中国人的骄傲;在中国历史上,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是中国人的骄傲;面对异族敌寇屠刀而英勇不屈,舍命拼杀,直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数英雄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样看来,这些能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当中,并没有包括获得一个洋奖项的莫言。

  再说莫言的诺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改开以来,一部分中国人见钱眼开,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切行为以升官发财为宗旨。如果说莫言的诺奖对中国人有多大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莫言获得名和利,其他怀有强烈功名利禄情结的人,都视之为人生的标杆。尤其是那个闪闪发光的洋奖项,更是让无数的中国人不能自持,奉莫言为神明。谁要是对莫言有半句客观的评述,甚至连“文学评论”,都会受到神经兮兮的攻击。这些所谓的莫粉,不仅没有维护莫言在中国文学界的声誉,反而因为自己的无知陷莫言于狼狈和难堪之中。

  第二,批评莫言是出于“酸葡萄”心理吗?以前,得闲写了几篇关于莫言的评论文章,我只想说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同时质疑莫言的文学观点。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文章竟然遭到很多莫粉的攻击,其中一句最为经典:“攻击莫言,就是‘酸葡萄’心理,你自己拿不到诺奖,就对莫言先生羡慕嫉妒恨……”我当时有些狗血淋头的感觉,我是一个普通百姓,充其量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距离获得诺奖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竟然被拉到这个话题上。莫粉的意思是,莫言先生是诺奖获得者,他的声誉是至高无上的,绝对不能诋毁。

  他们的潜台词是,中国只有莫言有能力获得这样的世界级奖项,别人就别想了。事实上,从文学造诣上看,莫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并不是登峰造极的水平,相反比他水平高的作品多的是,只是没有拿到那个洋奖项而已。莫粉的意识里,这些洋奖项,不管出处如何,只要是洋人给的,就比国内的高很多,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崇洋媚外的典型吗?过去我们一直说,崇洋媚外存在于科学技术界,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谁知这些人竟然毫无底线地把文学的话语权也拱手让给洋人,为洋人的马头是瞻。

  这些洋奴们不知道的是,中国很多作家,辛勤创作,作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为流传,而且声誉极高,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意愿拿到瑞典获取这个洋奖项。洋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当你拿出一个尿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会惊呼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其不知道真正的唐三彩他们根本没有见过,更多的中国人也没有拿给他们看过。另外,全世界都知道,瑞典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是一个什么玩意儿,他们眼睛一直盯着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中国为代表的的东方文化,除了一无所知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歧视和诽谤,狗嘴里能吐出象牙吗?

  如果公平的话,中国在六十年代的“人工合成蛋白”成果,为人类生物学研究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什么不能获得诺奖?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哪一个不是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甚至有人倾其一生都在探索,为什么这些作品不能获得诺奖?鲁迅的小说虽然不多,但他的深刻洞察力,为世界刻画出了许多不朽的人物形象,诸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为什么不能获奖?一句话便能说清楚:他们都是怀着良知,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去创作的,没有对西方的谄媚,更没有对祖国的污蔑和抹黑,这些足以让诺奖评委会的家伙们摇头了。

  第三,文学是莫言们的专利吗?我的文章里有对莫言文学观的批评,莫粉立即扑将过来,对我一顿撕咬:“你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懂个毛线!”言外之意,我是一个地位卑微的教师,论职业我只能拿着教科书,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我根本没有资格插嘴文学上的事情,更没有能力置喙诺奖的事情。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粗鄙得让人咋舌,因为他们经常说自己的对立面没有文化,而自己站在文化的某个高地对芸芸众生指手画脚。我只想说一句话,如果中国的文化高地被这些人占领,中国文化会是一个怎样可怜又可悲的局面啊!

  事实上,批评莫言的人,很多是国内的文艺批评家,作家,当然也不乏对文学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其实,事情也很简单,他们心中有一个坎儿:谁批评莫言,谁就是错误;谁为莫言唱赞歌,谁好像就和诺奖沾上气儿。他们除了污蔑,就是谩骂,至于能写出文章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人,几乎找不到,我不知道是他们心虚,还是能力孱弱?如果是心虚,他们究竟虚在何处?白居易的诗作脍炙人口,据说每当新作问世,总是拿出来让村夫野老品鉴,如果得到这些社会下层的赏识,他认为自己就成功了。莫言的粉丝们有这个胸襟吗?

  第四,被人们诟病的主要是莫言的作品吗?不是的,是莫言错误的文学观和近乎扭曲的创作理念。莫言在演讲时,讲出了他的文学观和创作理念:“文学永远不能……只能……如果……”这句原话我就不再引用了。从逻辑上讲,这是一个绝对的判断,既然是绝对的,就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但世界上有这样的事情吗?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而现实包含着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矛盾的对立面,所以文学作品中一定要有两个方面的描述。如果摒弃一个方面,只说另一个方面,一则写不出来,二则作品也不算是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的。古代社会相较于现在是黑暗的,但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出现一大批歌颂真善美的优秀作品,难道这些作品是不成功的吗?

  毋庸讳言,作家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可以有自己独到的文学观和创作理念,但把这种创作经验当做普遍性的理论向世人兜售,不是混淆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了吗?古代那个呆子,因为看见一只兔子“触株而死”,便做起了“守株待兔”的美梦,莫言不是也在做同样的蠢事吗?而莫粉们不问二三,只要是莫言说的,都是对的,谁有不同见解,立刻予以攻击,岂不让人可笑之至!

  第五,莫言之德能配其名作家的大位吗?莫言在很多场合演讲,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以一个诺奖获得者的身份,对台下的人侃侃而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不乏一些“酸甜苦辣”。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名家,应该有怎样的品质、德行,恐怕是很多人没有追究过的。曹雪芹先生通过十年增删,才写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石头记》的前八十回,倾其一生,先生能有如此成就,也不枉来世界上走一遭。人们仰慕曹雪芹,追捧《红楼梦》,是因为人们从作品中看到一个精通小说,诗词、医学、建筑、服装、医学等等方面的大师,在书中也有这样的端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应该是先生毕生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观,从中能见其博学、见其人品,见其胸襟。

  可是,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便常常洋洋自得:“那个人没有死的时候,我们家里没有牛,他死了之后,我们家就有了牛!”参观过伟人故居之后,恶狠狠地说:“我恨不得把尿撒到他床上!”一个在逻辑上漏洞百出,在历史观上如此无知,在文学观上如此偏激的人,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敢指望,倒是美西方政客和诺奖评委会无比期盼,能从莫言这里读到更多的,能博取他们欢心,并能不断往中国人心灵伤口上撒盐的作品。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