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兆梓: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国家所有制的几个理论问题》(2025-01-12 09:08:00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作者:荣兆梓)一文中,荣兆梓教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的第三部分专门探讨了“‘过渡时期’公有制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
荣兆梓教授谈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都主张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肯定没有问题,但他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特征与具体形式并没有给出完整清晰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提到关于过渡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农民合作社经济。”“将‘过渡时期’这一术语确定地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联系起来的是斯大林。在斯大林主导编写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中,有一段话被用来解释上述《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同一段文字:“社会主义经济不可能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范围内,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产生,因此,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在每一个国家中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完成于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在这里,探讨公有制时,既涉及到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的问题,又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过渡时期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们先来探讨“过渡时期”的理解问题。
一,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对过渡时期的理解。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马克思说,“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里包含了:
1,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过渡时期;
2,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发展时期;
3,从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
4,共产主义高阶阶段的发展时期。
如果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也可以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可以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表述为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在这种发展过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1,以按资分配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时期;
3,以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向以按需分配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
4,以按需分配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过渡时期,一个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一个是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两个过渡时期的特点在于:前一个过渡时期实质是从按资分配的生产方式向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过渡;后一个过渡时期实质是从按劳分配的生产方式向按需分配的生产方式过渡。
二,由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性:适合农业国家工业化的过渡时期。
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成功的范例。因此,它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它标志着现实的社会进入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但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成功,而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很低,难以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一个积累资金、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这就是由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而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特殊性。而苏联模式,即产权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结合的经济模式,它正是适应这种特殊性过渡经济模式。
由苏联人建立的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公有制模式,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苏联模式,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进入了准备阶段而已。苏联模式也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只是适应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而采用国家经营的公有制模式。认识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苏联模式的性质。
苏联模式,作为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模式,它实质上只是适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阶段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旦这些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那么,这种经济模式就会从适应状态转变为过时状态。因此,苏联模式作为一种过渡经济模式,在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适应的,而过渡时期一旦结束,就需要把这种过渡经济模式及时转变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人建立的实质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而只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经济模式。同样的情况,当然也出现在中国。由于中国的经济在革命之前比俄国还落后,同样存在着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因此,在劳动阶级取得政权之后,中国同样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也必须采用类似苏联的过渡经济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过渡时期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区别是什么?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讨论苏联模式,作为过渡时期的公有制模式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区别。
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呢?
前文已经详细讨论了这一问题,明确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它是满足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是实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形式。因此,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实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形式。
那么,什么是劳动所有权呢?
所谓劳动所有权是劳动所有者的权利,它和资产所有权相对应,包括劳动分配权和劳动管理权两个方面。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要求表现为“谁劳动谁所有”,它又既包括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也包括按照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分解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两个方面;劳动所有权在管理的要求表现为“谁劳动谁经营”、“谁劳动谁管理”,它包括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管理体制(即企业建立职工大会、职工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职工按照个人劳动量在企业劳动总量中所占比例行使管理权--即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工一票)和企业分配体制(职工按照投入劳动量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平常我们常说,社会主义企业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这“劳动者当家作主”就是参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都可以作为主人管理企业,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无非是说社会主义企业要体现劳动者的劳动管理权;至于按劳分配,无非是要体现“谁劳动谁所有”的分配原则,满足劳动所有者在分配上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