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1.《太行山上:中国共产党太行根据地干部政治成长史》

  作者: 赵诺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3-4-17

  本书尝试以太行根据地创建、坚持、发展的过程为背景,围绕太行根据地干部整顿活动的变迁过程,展现太行干部群体之政治成长史。随着抗战期间太行山根据地的建立,在初创期干部队伍大体结构建立后,主要通过1940年前后的第一次整党、从1942年延宕到1945年的整风运动、1947年到1949年初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干部整编(也称“土改整党”)这三次大规模的干部整顿活动对干部群体进行集中的整合与训教,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线索:整党、整风、整编。也即本书的三章主体部分:“大浪淘沙”“苦中求索”“淬火而成”。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根据地党是如何融合来源各异的干部,将太行根据地干部队伍一步步建设起来,从而形成“太行”这个干部队伍的?二、根据地党是如何不断地进行干部队伍内的组织整顿和思想整合的?三、根据地党是如何在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上改造这些上了太行山的干部们的?以往相关研究,或者关注宏观和高层干部问题,或者关注基层干部问题,本书关注的是中层干部的成长史,因而别具一格。作者所用材料包括档案史料、地方党史、报刊材料、干部个人史料、口述史料等,非常丰富,从书中各种数据分析以及细节的描述可见一斑。比如373-392页中有非常精彩的对一份偶然得到的《温村整风班日记》的分析。

  作者:赵诺,生于1986年,河北定州人。2005—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2015—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译有《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与社会理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专业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近期研究兴趣: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干部的组织结构、群体精神、行为取向,改革开放前后政治与社会之互动情形。

  2.《铁水流:战时中共革命系統的运作(1937–1945)》

  作者: 黄道炫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

  1937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奇迹般的发展道路”:由刚刚结束长征、在夹缝中求取生存的贫弱力量,迅速成长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不唯如此,这一时期由特定历史现实所锻造的党的特性,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持续对这个政党、乃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产生深刻的影响。本书将对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分析和对党员个体的观察结合起来,为中共政治文化的形成和革命体系的缔造提供了“最详密的近距离特写”和“具有突破性的总体理解”,展示干部规训、政策执行、生存和抵抗等系统的运作与演进,如何为中国共产党带来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和凝聚力,将之打造成一支“钢铁般的政治力量”。

  作者:黄道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民国史。著有《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2011)、《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2012)、《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2019)等。

  3.《风起陕甘宁》

  作者: 韩毓海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3-12

  本书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重要理论成果。作者以踏查的方式重回陕北,以细致的史料爬梳,以深入的理论思考,回答了为什么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与出发点会出现在陕北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相结合——这两个“结合”,就是毛泽东所谓“起承转合”的要害所在,为两个“结合”,找到了根与源。这也是本书的重要学术贡献。本书是作者2020年受邀到陕北踏访后形成的文字,是一部历史散文,是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物。

  作者:韩毓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龙兴》等。

  4.《暴风雨中的中国:尾崎秀实文选》

  作者: [日本] 尾崎秀实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张秀阁 / 赵京华

  出版年: 2023-8

  尾崎秀实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最受瞩目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同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他还被赋予了多重的身份,如杰出的新闻记者、时事评论家、佐尔格红色国际谍报组织成员,乃至忧国忧民的民主主义志士和国际共产主义者等。1944 年,年仅43岁的尾崎秀实被日本法西斯处以绞刑,这更使他在“二战”后成为一个反战、革命的世纪传奇。这种传奇性甚至超出了历史和思想学理层面,而在大众传播领域一再得到重述,但大众层面的叙述又始终泥沙俱下。尾崎秀实这一历史人物,尤其是他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真诚理解者,以及帝国主义批判者和亚洲民族平等联合之倡导者的形象,在纷繁复杂的传记史料和研究文献中尚未得到清晰刻画。从某种意义上讲,尾崎秀实也是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因此我们重新整理他生前的著作,并在20世纪剧烈变动的世界史语境下加以解读,力图从思想和学理层面开掘其卓越的中国论遗产。这是我们编选、出版这部《暴风雨中的中国》的初衷。本书篇目的编排以原作发表或写作时间为序,内容涉及抗日战争,中日关系的解决之道,如何建设亚洲社会主义圈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等,力求以编年的方式呈现这些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文字。

  作者:尾崎秀实(1901—1944),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最受瞩目的中国问题观察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时事评论家,佐尔格红色国际谍报组织成员,负有盛名的民主主义志士和国际共产主义者。曾任《朝日新闻》驻上海特派员,与鲁迅、夏衍等左翼文化人士多有交往。43岁时被日本法西斯处以绞刑,使其在“二战”后成为一个反战、革命的世纪传奇。有《尾崎秀实著作集》(全5 卷)。

  5.《意外的圣地:陕甘革命的起源》

  作者: 周锡瑞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9

  本书获得2024年度列文森“特别荣誉奖”。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也是曾经的中共陕甘宁边区首府所在地。1935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确立了整个毛泽东时代的坐标系,令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陕甘革命圣地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美国著名史家周锡瑞以三十余年心血倾力研究,对其间历史的必然走向与时势转换的偶然因缘提出深刻的洞察。他广泛搜集同时代的文献、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访谈等资料,并多次前往历史现场实地考察,从不同角度观察清代以来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对关键人物在历史关口的大小抉择给予客观之认识与同情之理解;并“以扎实的研究和强有力的叙事”,解析革命圣地之所以能够出现的种种机缘、意外与偶然,和共产革命如何在“一系列因缘际会的长期过程”中生长起来。

  作者:周锡瑞,师承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第三代学者,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特别是在义和团与农民革命、辛亥革命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所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中国:一部革命的历史》、《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国的地方精英与主导形式》、《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在中外学术界享有盛誉。近些年来,周锡瑞把学术研究视角聚焦于20世纪中共领导的西北地方的共产革命,并多次在中国大陆的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