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一些大厂轮番上演"魔幻"一幕:
• 大疆: 深圳总部推出“强制晚9点下班”政策,上海办公区甚至直接关灯断电,员工到点必须离开。
• 美的: 规定18:20准时下班,并禁止员工晚餐后返岗加班。
• 海尔: 强制执行双休制,周六食堂直接“断供”,即便工作日加班,也不得超过3小时/天。
曾经以“加班文化”著称的大厂,如今突然转向,甚至让外企同行都看懵了。
这难道是打工人的春天终于到了?
事出反常必有因:欧盟法案的影响
去年11月,欧盟正式通过了《禁止强迫劳动法案》,核心要求是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商品必须符合严格的工时制度:
• 劳动者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天,周工作不得超过五天。
• 工资必须按时足额发放。
• 任何超时工作(即便是“自愿加班”)均被视为“强迫劳动”。
如果企业违反规定,相关产品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甚至可能被销毁。这一法案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中国制造。
中国对欧出口贸易额长期保持在5000亿美元以上,覆盖多个行业,尤其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经对欧洲老牌工业形成巨大冲击。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低成本竞争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超长工时、极端内卷的基础上。
现在,欧盟通过法案对“超时劳动力”红利进行清理,既是为了限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也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
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站在打工人的角度,谁不希望这样的政策再多来几个?
国家出手:内外双重推动“反内卷”
不仅是外部压力,今年两会期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国家层面也在强力干预。
为什么要整治内卷?
• 过度压榨劳动力,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
一些企业靠“无止尽加班”获得市场份额,而不是靠提升管理和研发能力。
• 长期内卷会导致人才流失,降低整体社会活力。
这场反内卷改革,与欧盟法案正好形成“内外呼应”:
• 对内,企业必须停止996式加班内耗,推动健康的工作环境。
• 对外,企业要适应国际劳动标准,以维持出口竞争力。
大疆、美的、海尔这些企业,外销比例普遍较高,早早布局“强制下班”并不奇怪。
对他们来说,“要市场”还是“要继续内卷”,答案显而易见。
对外企的影响:供应链与人才流动的变化
这场工时改革,对外企的影响不容忽视。
供应链面临合规审查
外企在华运营多年,虽然自身在劳动合规上做得较好,但供应链大多依赖本土企业。
而新法案不仅要求出口企业合规,连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要符合标准。
这意味着,未来大量中国本土企业将面临严苛的审查,部分企业可能因无法达标而失去外企订单。
短期来看,这可能导致:
• 供应商调整: 外企可能需要重新筛选供应商,供应链将受到巨大扰动。
• 成本上升: 劳工合规成本提高,最终可能反映在产品价格上。
• 出口壁垒: 如果审查标准过于模糊,可能成为变相的贸易壁垒,影响订单。
外企竞争压力或将缓解
在严格的工时监管下,本土企业的“低价倾销”策略将被遏制,外企的竞争压力可能有所缓解。
同时,外企在劳工权益、ESG(环境、社会、治理)方面更有经验,相对容易适应新规,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
人才争夺将趋于理性
长期以来,外企在薪资、工时、福利方面具有吸引力,但国内大厂的高薪+高强度工作模式,一度让很多人才选择“拿命换钱”。
如果大厂真正推行合理工时,薪资与外企逐步接近,外企的福利、职业发展优势将重新凸显,甚至可能引发人才回流。
真的是打工人的春天吗?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简单。
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
“强制下班”变成“隐形考勤”?
• 表面上强制下班,实际在绩效考核中“变相加班”,要求更高的KPI。
• 员工回家后继续“被自愿”加班,把工位搬回家,打破工时监管的漏洞。
• 工资可能因减少工时而下降,导致员工收入缩水。
“机器换人”加速,导致更多人失业?
• 不能靠加班完成工作,企业可能加速智能化替代,低技能岗位失去竞争力。
• 部分企业可能直接转移产能至海外,进一步压缩国内就业市场。
真正的春天,不是简单的“强制下班”,而是全行业生产力与劳动环境的根本升级。
要迎来春天,需要彻底的变革
“赶人下班”短期看起来像是打工人的福音,但要真正让打工人松口气,还需要:
• 全球规则公平化: 防止部分国家利用劳工合规作为贸易壁垒。
• 产业技术升级: 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
• 劳动者权益实质化: 杜绝变相加班、隐形考勤,确保政策真正落地。
这场“反强迫加班”变革,不只是企业的挑战,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信号。
唯有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行,才能真正摆脱“内卷陷阱”,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春天。
-
创建时间: 2025年3月15日
-
最后更新: 202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