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也是毛泽东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的壮丽画卷。独领风骚的毛泽东诗词在国内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的进步记者零星介绍毛泽东诗词开始,尤其是1957年《诗刊》创刊号首次集中发表毛泽东诗词之后,毛泽东诗词被用多种语言译介到世界各国。截至20世纪末,面向海外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集达7500万册,外国人对毛泽东诗词的介绍、解读、评点文字汗牛充栋。毛泽东诗词受到世界范围的推崇与喜爱,毛泽东的诗人地位也得到广泛认同。但因文化传统、话语体系、欣赏趣味等的不同,外国人对毛泽东诗词的看法与国内读者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外国人眼中的诗人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对于拓展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有裨益。
进步记者的印象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外国公众对毛泽东了解甚少。使世人得以了解真实的毛泽东及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应归功于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一批外国友好记者。3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冲破重重封锁,亲临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将第一手材料撰写成新闻报道或著作公开发表和出版,使外国人得以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和真实的毛泽东。毛泽东的诗人身份和诗词创作也通过他们的零星介绍开始为西方世界所知晓。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美国记者斯诺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无数疑惑,6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7月进入陕甘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首先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收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大量珍贵资料。1936年7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晚上,毛泽东第一次和斯诺谈话。此后,毛泽东多次与斯诺彻夜长谈,平生唯一一次向外界详细披露个人的成长经历,这就是后来诸多《毛泽东自传》一书诞生的源头。
在一次与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兴致勃勃地用筷子敲着碗唱起了《红辣椒》的歌:“远方的客人,你请坐,让我唱个辣椒歌。远方的客人,你莫见笑,湖南人待客爱用辣椒。虽说是乡里的土产货,一日三餐少不得。要问辣椒有哪些好?随口能说十几条——去湿气,安心跳,健脾胃,醒头脑,油煎爆炒用火烧,样样味道好,没得辣椒不算菜呀,一辣胜佳肴!”这是一个革命家的气质,也是一个诗人的风采。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合影。
毛泽东对斯诺讲述了长征的经过后,还欣然提笔,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赠送给斯诺。斯诺在翻译吴亮平的帮助下,当场将其译成英文。1937年7月,《亚细亚杂志》开始连载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同年7月,斯诺在采访笔记基础上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伦敦格兰茨公司出版。该书出版后,几个星期内印行5次,销量超过10万册。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长征》一章结尾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万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这是毛泽东诗词最早的对外译介。1938年1月,该书在美国兰登书屋出版,成为当时在美国有关远东的非小说作品最畅销的图书。该书在国外一版再版,还先后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出版,成为世人了解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重要资料。毛泽东的诗人身份和才华也蜚声世界。
罗曼·卡尔曼是苏联著名的电影摄影师和新闻电影导演。1938年9月至1939年9月,他以苏联《消息报》特派摄影记者和苏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影师身份在华一年,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其间,他采访了毛泽东。在《在华一年:苏联电影记者笔记(1938-1939)》一书中,卡尔曼记录了与毛泽东见面的一个细节:“他走到桌子跟前,拿出一张纸,把毛笔在墨汁里蘸了蘸,用笔法奔放的字写下自己那首言简意赅、成千上万人都熟知的诗:(《七律·长征》,略)我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顿感由人民领袖亲笔书写的这首讴歌一个最伟大历史功勋的诗,将是我从中国带回最珍贵的礼物。”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卡尔曼是第二个得到《七律·长征》的外国友人。
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于1937年1月至9月访问延安,与毛泽东多次见面。由她的战地通讯汇集而成、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中国战歌》一书,1943年在美国出版,连续再版。“当毛泽东还只是一个在黄土地上奋图生存的革命家时,美国的史沫特莱在延安的窑洞里采访了他。这位女记者的突出感受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1月第1版,第6-7页)《中国战歌》第四章“统一战线与战争”记录了史沫特莱所领略到的毛泽东的诗词才华。毛泽东与她交谈时,“引用《红楼梦》《水浒传》一类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他懂旧诗词,而且就诗品而言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具有古代诗家的风格,但诗中流露出他个人探索社会改革的一股清流”。毛泽东常和史沫特莱及她的译员谈文艺,“有时毛泽东朗诵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句,有时他低吟他自己写的律诗。他有一首怀念他第一个夫人的悼亡诗,因为她被国民党杀害了”。(李崇月著:《毛泽东诗词对外译介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23页)这里指的是毛泽东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别友》,不过称该诗为“悼亡诗”并不正确。
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西方夜谭》栏目首次传抄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谓“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当时也在重庆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这样评论:“毛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虽然他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发挥这方面的才华。1945年,他乘坐美国大使赫尔利的飞机去重庆。这是他二十年来第一次走出被封锁的地区。他的诗词轰动了中国陪都的知识界。他们原以为他是一个来自西北窑洞的土宣传家,可是遇见的却是一个在哲学修养和文学风格方面都远远胜过他们自己的人。”“毛作为一个诗人、精通各种哲学的学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具有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因而能够回答其他共产党人所不能回答的各种问题;毛的这种天才,有助于毛在不仅有共产党,而且还有许多其他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中发挥作用。”(丁晓平著:《感动中国——与毛泽东接触的国际抗日友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30页)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斯特朗,“她的感受依然是:‘毛泽东不仅熟悉古代诗人,而且他自己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毛泽东的诗具有古代诗人的伟大品质。’”
国际政要的推崇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诗词只是在同志、朋友之间传播,公开发表的作品很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7年1月《诗刊》杂志创刊号首次集中发表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之后,陆续有毛泽东诗词新作发表,有毛泽东诗词选集出版。而随着中国对外传播的加强,毛泽东诗词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一生会见过的各国首脑和政要数以百计。他与各国政要所谈的问题涉猎极其广泛,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偶尔也会谈及他的诗词作品和诗词创作。谈诗论词成为毛泽东与外国政要沟通交往的一个有趣话题,成为展示毛泽东大国领袖风采的一种特殊方式。他的谈话风趣幽默,高瞻远瞩;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势雄浑,外国首脑政要无不为之折服。
1960年5月14日,毛泽东会见来自日本、古巴、巴西和阿根廷几个国家的代表团。其中一位外宾说:帝国主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毛泽东回答:我没有准备我的诗在国外得到赞成。做诗,我是少产作家,不是多产作家。外宾乘机说:所以要请主席多做几首诗,因为帝国主义不知道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影响大。毛泽东说:再多写几首,总要有问题。过去的主题是反帝反封建,全世界现在还是反帝反封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这七年中,也没有写几首诗,整天忙得很,把诗搞掉了。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自谦地称自己是“少产作家”。毛泽东不是职业诗人,因忙于政务而不能潜心诗词,这也是真心话。相对于陆游的9000多首,柳亚子的7000多首而言,毛泽东诗词作品数量并不多,也就百来首,但审美品位和艺术成就很高,影响力很大。墨西哥前总统埃米略·波尔特斯·希尔访华时曾两次见到毛泽东。他在《中国》一书中写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发行。”
◆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
1961年9月,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再度访华。9月23日晚上6点半,毛泽东在武汉东湖会见了他。谈话中,蒙哥马利拿了一盒英国的“555”牌香烟,对毛泽东说:“主席先生,送你一盒英国的香烟。”毛泽东接过烟,道了一声谢谢,随即也叫人送了一些中国的名茶给他。9月24日下午,毛泽东再次会见了蒙哥马利,俩人谈话从2点半进行到5点。毛泽东邀蒙哥马利坐船,看他在长江里游泳。蒙哥马利肠胃不好,无法同毛泽东一道享受“极目楚天舒”的乐趣,只能在游艇上观看毛泽东劈波斩浪的英姿。第二天是蒙哥马利回国的日子。清晨,毛泽东突然来了,“为你送行,送给你一件礼物。”蒙哥马利喜出望外,握着毛泽东的手久久没有松开。毛泽东的礼物是他亲笔题写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上题写着:“赠蒙哥马利元帅。”这是毛泽东早晨4点钟起床后写的,上面还飘着墨香呢。蒙哥马利望着宣纸上遒劲有力的汉字,连声向毛泽东道谢。毛泽东笑着说:“不要忘了,我们还将在长江进行游泳比赛呢。”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到北京后不足3小时,毛泽东就会见了他,事先并没有列入日程表。《尼克松回忆录》中描述道:此时毛泽东身体很虚弱,会见中周恩来频繁地偷看手表。尼克松决定设法结束这次会谈:“主席先生,在结束的时候,我想说明我们知道你和总理邀请我们来这里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不容易作出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听到翻译译出他自己诗词中的话,毛泽东露出了笑容。
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历史上第一个美国现任总统访问中国。席间,尼克松夫妇坚持用筷子夹菜。尼克松在答词中说:“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入会谈。”他还直接引用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句来强化他的论点:“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高峰的时候了。”(宫力:《毛泽东与中美外交风云》,红旗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第277页)在踏上中国国土的第一天,尼克松就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来阐明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不仅别出心裁,而且标志着美国战后的对华战略有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第二天游览八达岭长城时,尼克松又吟诵了《沁园春·雪》,并向我国外交部人员索要《毛泽东诗词》英译版。1976年2月23日,毛泽东第二次会见尼克松,特意送给他一本精装英文版《毛泽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