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掀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此次工运高潮以1922年1月至3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以1923年“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历时13 个月。其中,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最具代表性,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展现了我党的思想灌输教育的巨大威力。
1
第一,设置书记部,加强党的领导。1921年8月11日,中央局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简称书记部),张国担任书记部主任。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16日,张国焘等26人发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申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是由上海——中国产业的中心——的一些劳动团体所发起的,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书记部成立不久,各地建立分部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北京建立北方分部,由罗章龙任主任,工作范围包括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及东北三省,工作重点是发动和组织北方地区的铁路工人和开滦煤矿工人。在汉口建立武汉分部,包惠僧、林育南先后任主任,工作重点是发动和组织湖北各地和京汉、粤汉铁路工人。在长沙建立湖南分部,由毛教员任主任,工作重点是湖南各地以及江西安源路矿工人。在广州建立广东分部,谭平山、阮啸仙先后任主任,工作重点是发动和组织机器工人。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建立起来,就便于共产党发挥组织核心作用。
1922年5月1日,书记部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邓中夏被选为书记部主任。会后书记部机关由上海迁往北京,以《劳动周刊》为机关报。邓中夏指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在中国全国总工会未成立以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总通讯机关’案,事实上便是公认它为全国唯一的领袖……实际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已有指挥全国职工运动之权。”书记部“在当时中国工人群众中的确有很大的威信,在第一次罢工高潮中确起了先锋的作用……书记部当时确成了罢工的唯一领导者,在那样紧张罢工潮中,书记部的工作不用说是万分忙碌,差不多天天有特派员派出,遑遑于火车轮船道中”。
此外,书记部发起劳动立法运动,于1922年8月拟定了《劳动法案大纲》19条,明确写有“承认劳动者有集会结社权”“承认劳动者有同盟罢工权”“承认劳动者有缔结团体契约权”“承认劳动者有国际联合权”“十六岁以下的男女工人不得雇佣”等条文,这些条文实际就是斗争的纲领;书记部“号召全国工会为此纲领而斗争”“也就因此把全国工人罢工斗争的意志统一起来;而同时全国的罢工,差不多都得了书记部(总部或分部)的指导,因此书记部的信仰越发增高起来"。各分部在所辖地区开设工人夜校创办工人刊物,对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北方分部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图书馆,编辑发行《工人周刊》,在长辛店、洛阳、郑州、开封、徐州等地组织工会,教育、启发和组织工人,同时领导了陇海铁路全路性的罢工斗争并取得胜利。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书记部发动、组织援助了香港海员罢工等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真正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
2
第二,扩大理论宣传,启发工人觉悟。在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运用报刊、宣传单、口头宣传等方式,向工人夜校、工会组织和工人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灌输教育。书记部发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中国男女劳工所受的压迫和剥削“简直是和牛马一样”“但是劳动者没有组织……不能够自卫,也自然是无反抗的能力”;号召“中国的工人们”“赶紧联合成劳动组合”,反抗资本剥削,改造旧世界,创建工人新世界;强调“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事业是要发达劳动组合,向劳动者宣传组合之必要,要联合或改组已成的劳动团体,使劳动者有阶级的自觉,并要建立中国工人们与外国工人们的密切关系”;并呼吁“那些已成立的劳动团体加入这个书记部与我们共同进行。”为了扩大宣传联络,书记部于1921年8月创办了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劳动周刊》,由李启汉、李震瀛负责编辑,“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希望中国的工人们都拿材料供给这个惟一的言论机关,都来维护这个惟一的言论机关。扩大解放全人类的声浪,促进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实现。”
历史证明,《劳动周刊》在扩大理论宣传、启迪工人觉悟方面表现不俗。李启汉等人在《劳动周刊》上接连发表文章,揭露官、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启发工人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
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指出:“书记部在上海发行《劳动周刊》,至四十一期为会审公堂所封禁发行最多时五千份,前后统计印行十六万五千张。英美烟公司罢工,发布传单二种,各数百张;机器工会开会时,发布传单一种数百张;印刷工会开会时,发布传单二种,各数百张;'双十节’发布传单三千份,鼓吹工人革命思想;反对太平洋会议传单三千份;香港海员罢工时,发布传单五千张:浦东纺纱工人第一次罢工时,代其发宣言二万份,又代发传单六百张………”《劳动周刊》发行量之大、受欢迎程度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书记部在利用《劳动周刊》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在上海小纱渡工厂区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人员轮流来讲课,针对工人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教育与政治宣传工作。
《工人周刊》通过生动事例、详细数据揭露了中外资本家及其走狗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榨,在工人群众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向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的革命精神。同时,中共中央还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刊、《中国共产党党报》和通俗刊物等8种出版物,启发了工人群众的革命觉悟,扩充了马克思主义阵营。
3
第三,党员率先垂范,推动工运发展。邓中夏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从此有了他们自己的政治领袖,开始引导他们走向革命斗争的大道……有了共产党,然后才有'现代式的’工会,从此中国的工会才渐次的相当具有组织性、阶级性以至于国际性。”在工人运动中,共产党员总是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锋,带领工人向资本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最坚决的斗争。1922年9月,安源路矿约17000名工人为改善待遇、增加工资等举行罢工。毛教员、李立三、刘少奇等在工人群众中做了深入细致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发挥了领导和核心作用,使得工人组织严密,斗争策略正确,路矿当局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多数条件,罢工取得胜利。同年10月的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是在书记部特派员彭礼和唐山党组织负责人邓培等共产党员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的,罢工虽然失败但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彰显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2月4日,京汉铁路30000名工人罢工。书记部要求全国各地工会支援。7日,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军阀吴佩乎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身先士卒,在斗争中表现得无比坚强;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英勇就义,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七大罢工失败,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白色恐怖造成的沉寂局面,使共产党独立依靠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信心严重受挫。
正如邓中夏所言,
“京汉铁路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罢工高潮的最后一个怒涛。这个罢工显然为中国职工运动开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这次罢工有莫大的历史意义……中国工人阶级从此在世界革命的场合中,做了一员能征惯战的战将。”
总结: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非凡的组织、宣传、发动和领导能力。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工人群众中开展思想灌输教育,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才使得工人运动从单纯地要求改善物质待遇的经济斗争转变为争取自由、集会、结社等权利的政治斗争,对中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密切了中国共产党同工人阶级的联系,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工人阶级中的组织基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香港海员罢工的领导人苏兆征、林伟民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不久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二七罢工的失败以及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也暴露出初生的党的诸多局限,对此李达有着深刻的认识:党正处在幼年时期,党内教条主义比较严重,“至于如何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是不懂的”;“由于只高唱无产阶级革命和劳工专政,所以只专作工人运动,从不曾想到农民问题”;“多数同志们幻想着中国革命可由全国工人总罢工来实现,从不曾注意到武装斗争。”
实践表明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路途不会一帆风顺,我党的革命斗争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