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通知》开展专项整治,出台《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强化建设管理、使用管理等,取得了积极成效。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2023年12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需要持续用力、协同发力、坚决纠治,从领导机关抓起、领导干部改起,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抓、带头改。”[2]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3]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强调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同时强调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4]。2025年3月,党中央决定,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说:“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5]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6]在这“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居于第一位。联系到当前思政课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思政引领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必须整治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同时,“新高考”把“思想政治”不作为必考科目(全国统考科目)而作为选考科目,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要防止信息、网络这样的科学技术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具,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近年来,人们觉得,科学技术发达了,互联网发达了,在带来了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方便;人们感觉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多了;事更多、更复杂,人更累,而效果并不好。“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仍然突出,要填的表更复杂、更多了,要做的事更多了;有的地方工作应用软件过多过杂,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在各类应用软件、公号上打卡、“留痕”;学习上的形式主义太多了,新的文山会海更多了,不堪应付,只能应付。以基层党建为例,一些地方搞的“党员双报到”,增加了基层党组织的负担,党员们不得不付出大量时间完成工作量,效果非常不好,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正是在“双报到”中,人们普遍体会到了形式主义是多么严重。以高校为例,这几年的“线上教学”多了,但教学或者学习的效果并不好,费时费钱;老师们填的表多了,要报的材料更多了,互联网应用程序不断更换,老师们苦不堪言。而这些还往往贴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过程化(过程管理、考核之类)”“量化”的标签,实际上这些“化”都成了“复杂化”“繁琐化”。
近几年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但教师们普遍都乐教勤教。现在影响思政课建设的一个大问题是,现在在思政课的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等环节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近几年,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了便捷的教学工具和平台。但同时也存在滥用网络工具、数字技术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例如,在教学管理中,老师们要通过网络报很多材料,线上教学过多,考核、检查、评估、比赛、集体备课之类活动过多,使教师们疲于应付,而认真备课、深入研究理论、学术的时间少了。这自然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学术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进行理论和学术研究,那就是在教初中、高中,不是在教大学。又如,对学生的考核、考试,搞所谓“过程考核”,考核程序设计复杂繁琐、指标设置过细过碎,实际上效果不好,倒是折腾了老师和学生,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浪费了时间、精力。学生为了应付这种复杂而水平低的考试(在电脑上进行,一般是只考所谓“客观题”,没有所谓“主观题”;这种考试水平低,但难度不小),不得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考完后不久,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而这些考核考试又多是通过网络工具、数字技术来进行的,可以说是具有网络数字形式主义的色彩。
思政课建设存在的形式主义,使“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过程化”“课件化”的思政课成了“复杂化”“繁琐化”的思政课,不但没有减轻思政课教师的负担,反而增加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束缚了思政课教师的创造、创新,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影响了思政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功能的发挥,淡化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引领性,不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利于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不利于增强“四个自信”。
思政课建设整治形式主义,同样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精简规范学生考核考试的复杂繁琐内容和程序,切实解决过频过繁问题,切实减少教师上报材料,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精简线上课程、线上作业,加强课堂(线下)教学,精简集体备课和比赛评奖活动。对教师和学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发现一个整治一个,切实把教师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潜心研究思政课,认真讲好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理性、学术性,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亲和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政引领力。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9]。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0]。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考必须把“思想政治”作为必考科目,而不是作为选考科目。根据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方面设计了“3+3”新高考考试科目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思想政治”不是必考科目,只是选考科目。新高考方案自2014年开始启动,2017年浙江、上海开始执行新高考方案。到2025年,大陆只有新疆、西藏没有执行新高考方案。
例如:云南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关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云政发〔2022〕37号)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了《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排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的“考试安排”对“考试科目”做了这样的规定:
自2025年起,云南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普通高考)实行“3+1+2”模式,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高考(以下简称全国统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3”为全国统考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考生从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任选1门),其中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部分组成;“1”为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考生从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2”为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考生从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学中选择2门。全国统考科目使用全国统一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选择性考试科目由云南省自主命题。
这个方案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考试组织和招生录取工作,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政策平稳过渡。”但是,“考试安排”规定的考试科目没有把“思想政治”作为必考科目(全国统考科目),而是作为“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吗?这有利于“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吗?
实行“新高考”改革以来,高考改革把“思想政治”不作为必考科目而作为选考科目(所谓“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选择性考试再选科目”),这样的改革方案实在是令人震惊。因为这与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是背道而驰的,与新时代高层领导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冲突的。高考的科目是高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高考把“思想政治”作为选考科目,那些高考不选考政治科目的学生一般就不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了。因此,这样的方案是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坏。据本人的调查,参加高考的考生,选考“思想政治”的只有20%左右(这个数据是在云南某地的调查数据,供参考,也许其他省市会高些)。在高校,那些高考没有选考思想政治科目的高校学生,一般思政课的基础都非常差,这自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对那些思政课基础很差的学生讲思政课,其效果可想而知。高考“思想政治”是选考科目,而高校思政课是必修课。这是严重的不配套、不协调。由于高考把“思想政治”作为选考科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出现了断裂,因此,可以说,高考把“思想政治”作为选考科目,破坏了中学和大学(还有专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破坏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并不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体系也有破坏。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建议对“新高考”方案中的错误进行纠错,进行拨乱反正,把“思想政治”科目与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必考科目)一样,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全国统一高考科目)。
2025年4月8日
注释:
[1]《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第1版。
[2]《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3日第1版。
[3]《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第1版。
[4]《人民日报》2024年7月31日第1版。
[5]《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第1版。
[6]《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第1版。
[7]《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8]《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
[9]《人民日报》2023年5月30日第1版。
[10]《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第1版。
(作者张巨成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龄教师;贾玉玲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