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当代国际国内一切社会现象。然而恰恰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中国的某些当权者和主流媒体把阶级斗争切洪水猛兽,不仅只字不提,且客观上迁就和纵容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反对和歪曲阶级斗争的错误观念的肆意扩散和泛滥,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一些学者和人民群众进行恶意的诽谤和网络上个别人的攻击和否定。笔者近些年来,在一系列纪念列宁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列宁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也遭到了个别人的讽刺、挖苦、污蔑。笔者近日阅读“百度”时,经常会出现大量否定、歪曲、丑化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观点。仅举几例:
“阶级斗争,说白了就是整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不是解决社会矛盾,而是人为地制造社会矛盾,把社会搞乱,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让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
“搞阶级斗争就是人为制造社会矛盾。”“阶级斗争是人害人,是挑动群众斗群众。”“阶级斗争是内乱之门,祸国之路。”
“阶级斗争的治国理念是行不通的。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更加成熟和稳健的治理方式,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加注重法治建设将为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现在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国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阶级划分,百姓需要安稳的生活,阶级斗争已经熄灭了。”
“阶级斗争理论,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过程中,一定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但是,当夺取政权,进入国家建设发展的执政阶段后,如果还以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导国家建设发展,实践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以暴力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治理国家,只能是越管越乱,干扰阻碍国家的发展,因此付出了沉痛代价。所以,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法治国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上述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模糊和错误认识:
第一,不懂得究竟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不懂得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阶级斗争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
第三,不懂得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四,不懂得法治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
第五,不懂得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六,对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的阶级斗争现象采取了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第七,否认和歪曲客观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事实实际上是有意无意维护许家印一类现实的吃人肉喝人血的新型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党内资产阶级等少数暴富者的根本利益。让广大劳动者继续受中国当代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
上述问题,除极个别人别有用心之外,笔者坚信绝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完全处于模糊、混乱、糊涂、无知状态,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及其来龙去脉,希望有助于澄清上述同志的错误模糊观念。同时也希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革命同志拿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同一切否定、歪曲、攻击和修正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一切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共产党人丢掉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就是自我解除对敌对势力继续斗争的武器,就是自动缴械投降。
笔者今天从人们最熟悉的“需求”“需要”现象开始,谈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问题。
主要分两大部分:
一是谈需求、利益与阶级斗争
二是谈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首先发表第一部分:
需求、利益与阶级斗争
一、从“需求”、“需要”概念讲起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有“需求”、“需要”概念。“需求”“需要”这也是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
“需求”“需要”从客观意义上讲,是讲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一种相互依赖性、相互联系性。一个事物的存在、发展对周围事物的依赖性就是需要。如任何一个植物生长必须依赖阳光、水分和土壤。那么我们可以说,植物生长需要、需求阳光、水分和土壤。人和动植物一样,需要呼吸空气、需要喝水、吃食物、需要休息、需要排泄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物质需要、人的需要都具有客观性。但我们这里谈的不是生物的需要,而是人的需要。人有客观意义上的需要,也有主观意义上的需要。从客观意义上,人无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还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都一定会产生需要,也就是一定会有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他人的依赖关系,尽管其需要内容是不同的,甚至差别是极其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具有客观性,也是人的需要的抽象性。但作为具体历史的社会意义上的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具体内容,却不完全相同,其受制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原始社会的人的需要与现代社会的人的需要绝对不同。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不会有手机的需要,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的需要。同一时代,个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不同,需要的内容也不同。很简单,一个穷人和富人同时肚子都饿了,都需要食物。穷人由于自己的经济条件,产生的需要就是最简单的普通食物,哪怕一个窝头都可以。而富人平时奢侈惯了,绝对不会产生穷人这样的需要,而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需要的具体内容实际是主观的,是对历史条件和自身条件、环境的反映,实质也是对自己所处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反映,而非纯粹的生理反映。需要具有主观性,也有具体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不单是包括那种纯粹客观的抽象意义上的需要,还要研究具体的主观意义的需要。完整说,需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需要不仅是个人需要,也包括群体需要。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群体中。如原始社会中,是氏族群体的需要,发展到今天是民族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的需要。个人需要与个人利益、与群体需要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同甚至是对立。在阶级社会中,多数个人利益与少数人的个人利益就是根本对立的。实际就发展为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需要还具有多样性,即使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人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除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创造需要。当然这种需要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人的情感、交往和创造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笔者这里不评价他的这五种层次划分究竟正确与否,但他指出人的需要内容不是单一的生理需要,而是多方面的、高低不同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也指出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内容,而非单纯的生理需要。有人也许说,马克思不也说过,人们首先需要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但注意,马克思这里说的是“首先”需要吃喝穿住,重点说明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全部活动中的最终决定作用,而非“唯一”需要,即使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会产生美的需要和对美的追求,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人们对高层次的需要越来越多。在阶级社会里,当被压迫阶级意识到自己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得不到实现的思想根源和物质根源之后,也开始寻求精神需要和政治需要。如基督教的产生正是犹太民族多次反抗斗争失败后的精神需求。中国历代农民揭竿起义也是从经济需求发展到政治需求的结果。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受剥削压迫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之后,必然产生论证自身解放的精神需求和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需求。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产生这种或那种不同内容的需要。有需要必然产生欲望。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的需要,必然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尽管其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伴随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需要的内容在不断扩大。但一定阶段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需要绝对不是无限的,也就决定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具体人的欲望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一定历史条件的具体的某些人的欲望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超出那个时代或自己的环境、条件的实现的可能性。但这种欲望也绝对不可能是无限的。无限的欲望只能存在于无限发展的整个人类。
二、“需要”与“利益”
唯物辩证法有一对范畴即“目的”与“手段”。目的就是人们把自身的需求、需要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但实现目的、目标需要手段、方法。由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是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所以这种手段就是劳动、实践。同时人的劳动又是在一定的群体和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所以在实践中就必然要发生和处理人与人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