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已然收尾,红火的春节档也行将结束。从整体而言,今年的市场行情还算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期待。大盘火爆归火爆,事态发展却往往出人意料,一些朋友预想中《哪吒》、《唐探1900》、《封神》三部大片并驾齐驱、三分天下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不仅如此,有一部本不该落单的电影《蛟龙行动》,更是出人意料的只收获了个把亿票房。这不仅与其“大制作”“动作大片”的市场定位大相径庭,也与其出品方民营电影巨头的身价相去甚远。笔者对这部电影有充分的惋惜与怜悯,可惜电影市场向来是靠观众的真金白银说话。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可能是贵为春节档投入最大、场面可能也是最为震撼的《蛟龙行动》,为何偏偏垫了底?考虑到其前作《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的极为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效益,加之其背后有国家强力部门一如既往、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博纳影业几近赌博式押注全部家当换来的工业水准,按说也不至于坐上副班长的位置。
网上对此的讨论有很多。军迷影迷们往往从其故事设定出发,罗列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诸如空间叙事能力欠佳、剧情过于浪漫化、反派行事逻辑不明且集体降智,甚至有借鉴好莱坞老电影《猎杀红色十月》之嫌等等。
我们今天想要强调的是一个鲜少有朋友提及的原因,正是博纳影业路径依赖式的主旋律创作模式引发了今天的结果。的确,大家觉得如果《蛟龙行动》选择换个档期,票房结果可能会好很多。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博纳已经要撑不住了,才孤注一掷选择在春节档上映,给《蛟龙行动》下了死刑判决的正是博纳自己。迷信名导,和几乎单一押注主旋律的产品思维,直接将一家曾经威风八面的影视巨头玩成了死棋。
谈起这几年风头无限的主旋律电影,便不难发现,除个别影片外,其大体都为博纳影业出品并发行。跟着中国电影走过来的观众朋友都知道,在国产烂片层出不穷的岁月里,博纳影业别具一格的吸纳香港电影工业人才。恰逢国家宣传叙事的转变,及电影市场的极速扩容。博纳抓住此中机遇,颇为开创性地将沉沦许久的主旋律电影盘活了。
从今天来看,这股主旋律电影浪潮固然热闹非凡,也取得了极为可观的商业效应。《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两部行动开创主旋律战争动作片先河,极为紧凑的剧情和堪称极致的视听效果,确实看似验证了这条路的正确性。
随后各路制作方趁热打铁、蜂拥而上。主旋律范畴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几乎被赶来淘金的大导和资方瓜分完毕。
华夏、中影这两支国家队自不用说,八一电影制片厂这类在市场改制之后步履蹒跚的老革命也自然不会落下。他们能出工的出工,能出力的出力,有国家队保驾护航,主流媒体提供舆论支持,做起了看似一本万利的生意。
但是,在那几年烈火烹油的市场行情中,大导和资方们却很少想过一个问题——之后呢?主旋律作品固然可以救市,撑起中国电影的基本盘,整体上功肯定是远远大于过,但部分蜂拥而上的电影人未改那套行会小圈子内循环加投机的创作目的,最终又是陷入了我们不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楼起楼塌的剧情中。
首先告急的是题材挖掘能力。能拍成战争军事工业大片的革命题材本来也不算多,抗战题材以国内导演的水平和屁股很容易拍成《八佰》、《援军明日到达》之流,解放战争又有《大决战》系列的高山在前,基本无法超越。抗美援朝确实是最合适的题材,不过这个方向的电影化热潮才开始几年,一来立项不够多,二来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部能真正称得上标杆的电影,反而因为《金刚川》之类的透支了观众的热情。
博纳的现代题材自然是个好方向,问题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海外有过多的介入,基本都是撤侨和维和,发挥和虚构的空间有限。或许再过个十年八年,我国军事电影工业将会迎来一个题材的井喷期,但眼下对于博纳来说,题材确实进入了青黄不接的阶段。
《蛟龙行动》票房失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此。之前两部“行动”至少还有对应的现实基础打底,之后就只能凭空虚构了。发生在“未来某日”的《蛟龙行动》,就很不幸成了这一种不伦不类的“架空”故事片。
虽有这几年红红火火的海军支撑,一个本应火力全开的海战电影,在想象力贫瘠的资方和主创手中,还是被弄成了海底枪战片。情节不够枪战来凑,画面不理想爆炸救场。在所谓“潜艇战”的噱头之下,场面无非是将三十多年前的《猎杀红色十月》更改了年代坐标,辅之以“核危机”的名义,来个简单方便的大杂烩。
没有具体的现实对应,也没有太多的时代效应,再庞大的投资也就沦为了换了皮的冷战军事片。红海和湄公河两部佳作之中的大国担当及军人精神,遂荡然无存。不得已,《蛟龙行动》只能捏出来一个名字冗长而具体行事逻辑又不明的反派,以及好莱坞冷战时期惯用的“核恐惧”,以示所谓大国担当、革命情怀。殊不知,主旋律这一碗饭,并不如他们想的这么好吃。冷战之后的好莱坞在失去了苏联这个假想敌后,军事片便如过家家一般乏善可陈。
林超贤这类从香港电影黄金年代过来的大导,过往玩转军事枪战类型片不可谓不娴熟。只不过这套做法在以往玩得转,在今天却失了灵。原因无他,在于主创及资方的路径依赖,有可能已经走上了一条死胡同。在此基础之上,档期选择更是把自己攒下的口碑消耗殆尽。
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即这几年军事大片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只是移植了香港的类型片经验,而非中国电影工业自然生长的结果。我们的电影工业,在喊得震天响的口号之外,一个罕有人提及的现实就是,这几年电影行业一未曾真正的保障从业人员待遇,二也未尝改变对应的教育产业培养方案。还是过去那套把人往死里用、把艺术片当艺术真理的行业面貌。
主旋律作品可能是要求最高,也最能考验整个行业真实功底的作品类型,需要强有力的视听效果和可供验证的现实意义,来完成其商业和文化的效应。而在故事题材和创作人才上,本号从四五年前就一直在反复强调,前者表达空间极其有限,后者则人才供给缺口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