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诗词当中,直接写“泪”的很少,目前人们发现的只有四首,而这四首诗都与一个人有关,她就是毛主席的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
1918年,第一次到北京的毛主席与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闲暇时,毛主席和杨开慧会一起游览古城,难得的岁月静好,两颗心也渐渐靠拢。杨开慧曾经在日记当中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了他许多的事,看到了他许多的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年,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二人既是生活伉俪,也是革命伴侣。杨开会负责对外的联络工作和誊写毛主席的文稿。第二年春夏间,毛主席外出考察,旅途中,他深深的思念着妻子,一天晚上,万种情思如波涛翻滚。涌上心头,整晚辗转难眠,遥望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不由得落下相思的泪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923年冬天,夫妻俩又要别离,这时长子毛岸英一岁,次子毛岸青刚满月,而毛主席在党内已经初露锋芒,他接到了中共中央的通知,由长沙转上海,再去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别前夕,毛主席写下了《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既有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到了日常的误会,共同的理想,相互的鼓励和抚慰。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捕。当时毛主席正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指挥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自从1927年指挥秋收起义离开,杨开慧夫妻之间失去联系三年之久。三年里,杨开慧一边坚持地下工作,一边抚养三个儿子,直到被捕。实际上,杨开慧可以选择“生”,只要她公开宣布与丈夫脱离关系。但她的回答很决绝,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号。长沙浏阳门外十字岭,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几天后,杨开慧遇难的噩耗传到了瑞金,陷入巨大悲痛之中的毛主席已经无法为最亲密的爱人写下一首诗,万语千言,化作了八个伴着泪水流出的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57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故友的信,信中说他记得当年毛主席给杨开慧所写的《虞美人·枕上》,希望能够再给他写一遍,同时还附赠了一首怀念丈夫的诗,来自人叫李淑一,曾经是杨开慧的闺中密友。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是中共早期党员,牺牲在1933年的战场上,这封信再次激起了主席内心最伤痛的记忆,面对这位与自己境遇相似的旧友,毛主席并未将专属于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抄写送给李淑一,但他却专门写下了一篇新作,并嘱托李淑一到板仓带我看一看开慧的墓。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诗人的想象中,杨开慧和其他的革命烈士已经飞向了远方,飞到了月宫。月亮总是与爱情、思念相联系,所以主席要把这最美好的意象当做爱人的魂归之所。时光流逝,也许很多的思念和伤痛会随着时间逐渐淡去,而真正深爱的那个人,不用特意提起,却从来都不会忘记。
1961年,在去世30年之后,杨开慧再次伴着泪水出现在主席的诗词当中。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杨开慧乳名霞,这里的红霞指杨开慧)
杨开慧留在人间最后的话语是: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而当胜利终于来临,却无法与最爱的人共同庆贺,只有在诗情的世界里,他们得以永生,永生在爱人的心里,永生在中国的新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