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他读《封神演义》虽不及《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那样,当作政治、军事书来读,也不像对《西游记》《水浒传》那样,对书中故事时常运用,随手拈来譬解事物,解释道理。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毛泽东谈起《封神演义》的时候不算多。但是,毛泽东却熟读这部书,对书中故事有自己的分析,并且用他这种分析,讲述重要道理。
“要看看《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又叫《封神榜》,是一部神魔小说,就其题材和写法来说,和《西游记》差不多。该书作者许仲琳,号钟山逸叟,南京顺天府人,生卒年代不详,约在明世宗嘉靖前后在世,和《西游记》作者同时或稍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又同是神话题材,只不过一部谈佛,一部论道。但是,《封神演义》与《西游记》有不少相通之处。《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打死夜叉,打死龙王三太子,又在宝德门打倒龙王,揭龙王鳞甲的神话故事,就完全可以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和意境相通。
但是,与《西游记》相比,《封神演义》显得更怪异,不似《西游记》易懂易读,因此,许多人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却没有读过《封神演义》。
在共产党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立后,都有一部分同志对《封神演义》有看法,认为它宣扬封建迷信,情节怪诞,对青年人有不良影响。
有不少学者也不看好《封神演义》,北京大学撰写的《中国小说史》中就说:“《封神演义》总的倾向是反动的”,也不主张人们、特别是青年人阅读。
可是,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在和身边警卫员们谈论读书时,主张要看看《封神演义》。一次,毛泽东问身边警卫人员,看过《西游记》没有,接着问看过《封神演义》没有。当警卫人员答看过《西游记》,没有看过《封神演义》时,毛泽东说,要看看《封神演义》,那本书虽然是神话,但其中有不少道理。
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讲这个话,一是鼓励他们多读书,积累广博的知识,二是引导他们对古典名著要分析,要从中悟出道理。他与对《封神演义》持贬斥态度的党内干部看法不同,认为这部书值得读,但读这本书,不要陷入其中的神话而走火入魔,也不是为了看个热闹,而应该从中发掘古人智慧,了解故事中的道理,用于今天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
毛泽东从来也没有批评过贬斥《封神演义》的人,他认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书,自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强求统一认识。各种不同认识,可以各自保留。
毛泽东本人坚持认为《封神演义》可以读,但要有分析地读。有分析地读这部书,是毛泽东讲的另一面道理。不仅对于《封神演义》是这样,对其他任何书籍,毛泽东都主张要有分析地阅读。如果阅读时不加分析,不仅不能真正了解书中道理,还容易误入歧途。
“看来蒋介石没有看过《封神演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到杭州,工作累了,他调节的办法就是爬山。杭州周围的山不算高,有不少山,毛泽东爬上去过。有一次,毛泽东爬玉皇山。有几名工作人员跟随,其中有后来成为公安部长的王芳。那时,山顶上有道观,主要是道教场所,还有道士住在观内。观内供有周武王、姜太公和哪吒、玉皇大帝等塑像。这些,都是《封神演义》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毛泽东走进观内,仔细看过供奉的神像,边看边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封神演义》你看过没有?”工作人员回答说:“在家读中学时看过。”毛泽东问:“你知道殷纣王为什么被周武王打败?”回答说:“纣王宠信妲妃,乱了朝政。”毛泽东说:“不对。纣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军事上采取分兵把守、消极防御的办法。而周武王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所以纣王败了,周武王胜了。”毛泽东又说:“看来蒋介石没有看过《封神演义》,要么看了没有真正看懂。蒋介石搞的就是分兵防守的办法,我们用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的办法,所以蒋介石被我们打败了。”
从这段对话中可知,毛泽东熟读《封神演义》,并且,他本人在阅读这部书时,就采取分析态度,由此形成认识事物的独特视角。因此,他的看法也是常人意想不到的,他的议论也常常发别人所未发。而且,他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来读这部书的。他读这部书时,对纣王失败的看法,就与众不同。他对纣王失败的原因,从军事角度作了独特分析,认为纣王失败在于他分兵把守,被善于集中兵力的武王打败了。由此毛泽东引申到对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总结上来,认为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采用了集中兵力的办法,打败了蒋介石,而蒋介石不善于集中兵力,经常采取分兵把守的战法,这一点甚至不如古人,因此,毛泽东的话虽然风趣幽默,但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读书要广博,还要善于读书,从书籍中发现智慧,发掘道理。
三样法宝
毛泽东读《封神演义》,不光善于从书中故事发现道理,还善于将书中情节加以引申,用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经验,阐述新的道理。这是毛泽东读书时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的一面。他往往从书中很容易抓住一话题,用以阐述我们自己的新经验和新认识,目的是启发人们思考,形象体会共产党的经验。
1939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两周年纪念日,陕北公学即将奔赴华北前线,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以他特有的广征博引方式讲话,并且在演讲中谈到《封神演义》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毛泽东把姜子牙得到三件法宝之事,直接引申来,比喻我们共产党经过对自己长期斗争经验的总结,掌握了三条真理:要搞统一战线,要武装斗争,要搞好自身建设。认识并正确运用这三条真理,共产党就将无往而不胜。毛泽东用《封神演义》中三件法宝的故事,借古喻今,十分精炼地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概括成“三件法宝”,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时隔几个月后的10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的刊物《共产党人》撰写了发刊词。在发刊词中,毛泽东对共产党的“三件法宝”正式作了概括,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毛泽东此次改变了他几个月前在陕北公学讲话时使用的“三件法宝”一词,使用了“三大法宝”的词汇,这无疑带有强调意味。同时毛泽东还进一步阐明了“三大法宝”,即民主革命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指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在文章中解释道:在三大法宝中,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18年来的主要经验,采用直接引申《封神演义》故事的办法加以概述,既生动又深刻。关于“三大法宝”的概括,就是他运用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故事讲述新道理的成功范例。
武王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合乎历史发展
《封神演义》是用神话形式写周武王时代的事。书中歌颂了武王伐纣的正义战争。毛泽东读《封神演义》,是肯定武王伐纣战争的,他甚至把这场战争给予“人民战争”的定义。他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运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写道:“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这应该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时代”总比“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要好。
的确,《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是支持周文王和周武王,反对纣王的,他在《封神演义》这本书中,赞颂了文王的开明,赞扬了西歧的政治民风,也表明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他在书中所写周武王讨伐纣王的战争,就是带有人民战争色彩的。
其实,那时的人民战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本质的不同。毛泽东显然对此是清楚的,但他借用《封神演义》这些描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人民要争取民主自由的战争,是符合人民意志的战争,蒋介石反动统治违背人民意志,人民自然要起来,用战争手段推翻他的统治,而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是违背中国人民意愿的,美国的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从这一点出发,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才运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写出“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这样的话,以此比喻人民解放战争势不可挡。
学文王之贤
广泛阅读历史书籍的毛泽东,对于各朝各代的明君贤相是持赞赏态度的。他认为,历代明君贤相虽然也属于统治阶级,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但他们采取的开明施政办法,对于下层劳动人民大众的生存有益处,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他们的政治经验也值得借鉴。他读《封神演义》时,对于书中描写的文王之贤,也持赞赏态度,并且在讲话中多次赞赏文王,希望共产党人也学文王之贤。
书中对文王施仁政作了描写:文王奉诏往朝歌,将内事托与散宜生,外事托与南宫适、辛甲诸人,召长子伯邑考吩咐曰:“你在西歧,须是守法,不可改于国政,一循旧章;弟兄和睦,君臣相安毋得任一己之私,便一身之好。凡有作为惟老成是谋。西歧之民,无妻者给与金钱而娶。贫而衍期未嫁者,给与金银而嫁;孤寒无依者,当月给口粮,毋使欠缺”。书中还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樵夫武吉打死王相,违反了西歧的法令,只受到“画地为牢”的处分,后因他有老母在家无人奉养,又放回家办理母亲棺木日用之费,然后回来。书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文王筑灵台,见挖出枯骨,忙叫人用木匣掩埋,这叫做“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书中这些描写,完全是儒家明君仁政的观点。
毛泽东并不因为《封神演义》中歌颂的是统治阶级政治家而对他们的明君仁政持一概否定态度,相反,他在讲话中多次称赞文王。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吸纳商人文化,促进周朝社会的发展,积极准备推翻商朝的统治。他们施行贤明政治,对奴隶们很有吸引力,周的军队打来,商朝的俘虏纷纷起义,掉转矛头,联合周军进攻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
毛泽东把文王之贤和周朝的兴起、商朝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说明:实行贤明政治,关系事业成败。我们要学文王之贤。
专门倒退的人就像申公豹必定失败
毛泽东读《封神演义》时,对其中一些有意思的神话故事情节非常注意,并且用这些故事说明大的道理。他曾引用《封神演义》中申公豹眼往后看的故事,说明:凡是这样的人都是搞倒退的人,他们是必定要失败的。
在《封神演义》的第三十七回中写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申公豹以抛头入天,复又归位的妖术,力阻姜子牙助周灭纣,结果落得头反眼背终不得安的下场。
《封神演义》中这样描写,正和作者所记述的申公豹总是倒行逆施,妄图扭转历史潮流的情节相一致,意思是表明申公豹总是向后看,倒行逆施。作者用这一形象,给申公豹以极大的嘲弄,也警示人们:向后看的人们是永远没有出息的,就算你发动了三十六路人马来伐周,结果都为历史车轮轧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