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名言,是实用主义,传播很广。
这句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规划地去试错,当然是好的。
但实用主义也就意味着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不同,多数情况就不适用了。
这句话在当下的局势,如何辩证地看待?
继续践行此理论者应回答三个问题:
作为一名领导者,需不需要具有前瞻性?
有深水区,还要继续摸着石头走过河吗?
已明白对岸事物,还要模仿人家过河吗?
一、战略前瞻性
第一个问题,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在《创建系统学》说:“我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预见性很差。我曾经说笑话,我们放人造卫星,如果也是走一步,看一步,那早就打飞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没有理论怎么行得通呢?”
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则是这样说的:“领导就是预见。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你要做领导,就必须具有战略前瞻性。
毛主席因为具有战略前瞻性,所以才能洞察出别人看不透的本质: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朝鲜战争退不得。
毛主席这战略前瞻性,最终让中国人站起来,解决了华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由于毛主席比他的战友更具有前瞻性,很多时候他的战友是跟不上他的思想。特别在他的晚年,他没有被私心遮蔽智慧,加上本身的洞察力,没有一个战友比他看得透历史的趋势。在战争年代,输赢容易检验,所以他虽然遭受多次排挤,但湘江战役后又不得不请他出山解决危机。可在和平年代,有些事没那么容易看出“输赢”,所以又有很多人不理解他。
要具有战略前瞻性,至少有三个要求:
其一是不能私心太重,否则人就会短视,受干扰因素多,私欲会蒙蔽人的智慧。
其二是需要系统地调查研究,了解事物的固有矛盾,从固有矛盾推出历史的趋势。如果只会打牌、看武侠小说、打台球,没有经常到一线去了解事物,那看到的多是片面和感性。
其三是知识面广,特别是要了解历史,正如毛主席说的“如果要看前途,就得看历史”。比如毛主席熟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非常了解特权和阶级固化导致历史周期律,如古代的家族门阀、文官集团、东林党人和江浙财团,它们必然会与皇权合作剥削人民。如果懒得看书,对历史了解不透,制定的策略只有短期性,还容易异化,最后依赖性地寄托后人智慧来解决,则达不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境界。
所以领导要有预见性,不能什么都走一步看一步,不能永远地摸着别人的路走。
二、遇到深水区
水浅,我们当然可以摸着石头走过河。
但世界不是单一运行,而是错综复杂。
不是普适性的策略,局限性更加明显。
到了深水区,下河就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真的要下河也要先学会游泳吧?
普通人能摸着石头走过河,可孩子呢,残疾人呢,这情况单靠下河走过去行不通。
有大量的货物呢,单靠人力背着走下河过去,那效率太低,太重还抗不过去。
所以最好还是造船和建桥,共同努力,集体受益,安全性更高,效率也更快。
还是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说得好:“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