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选择而建立,而非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贫穷”曾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这也是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疾病。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选择而建立,而非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贫穷”曾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这也是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疾病。著名社会学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并追溯了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同时还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2025年2月10日,冬厦 Primavera公众号编辑组举办了《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读书会。先由主持人鹅肝酱不加吐司介绍了本书内容,以下是讨论环节的文本,分享给公众号的读者们。(关于读书会活动,可见文末)

  01

  为什么福利国家被抛弃了?

  鹅肝酱:

  鲍曼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分析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单单是资方、“经济基础”乐意去支持新自由主义改革,而且“大众”也支持。当然所有人都会从经济角度去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变迁的理由,但作者关注了社会心理学话题,他去研究为什么大众、普通人,会去选择一个实际上跟自己利益相悖的新自由主义。作者也是在这个问题下讨论福利国家的兴衰。有经济审查的选择性福利制度导致了福利国家最终的自行衰退:由于缺失普遍性福利制度所拥有的公共性,走向了对最底层、最贫穷的人的歧视,进而最终抛弃了底层人。

  Luc:

  你理解的这个逻辑可能反过来了,我觉得对作者来说,不是审查机制导致福利国家的崩溃,然后又导致从生产伦理到消费伦理的转变;其实是反过来,先有了向消费伦理的变迁,所以才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崩溃。书里提到的是二战之后的“物质激励”开启了消费化。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工作伦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起来的,而且是同前现代的经济状况下人们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冲突的。有朋友认为“工作伦理”是“小农思想”,其实恰恰相反,工作伦理的胜利就是建立在小农思想和其生产方式的被消灭的基础上的,工作伦理是非常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东西。

  鹅肝酱:

  是的,工作伦理跟规训是结合的,规训就是要求你服从工厂纪律,不断生产,尽管这个生产对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是一个前现代的小土地所有者,你是个农民,你怎么可能会在中世纪的环境下生产那么多,生产的限度就是自己的需求。所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是把这些人从这种环境中拉出来,拉到工厂里,然后接受规训、成为一个好工人。所以工作伦理一定是现代性本身,而不是说是一个什么遗留,它是一个很新的东西。

  Freya:

  作者还关注到重要的或许不是产品的过剩,而是生产者的过剩;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变,更重要的可能是新技术的出现,然后企业主要从这个劳动密集型向资产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转变,从而导致了生产者的过剩。

  咸鱼:

  我觉得并不是生产者的过剩,因为产业后备军它一直是始终存在的。

  鹅肝酱:

  书中关注的就是产业后备军这个概念到底还是不是一种可行的概念。这个概念暗示了充分就业是好的,如果失业率太高,没班上,这个社会是不正常的。但作者发现,新自由主义以来。就业率一直在下降,但是经济有时候涨、有时候低,经济就算在就业低的情况下仍然能火爆,所以作者发现这个新自由主义确实就已经去劳动化了,而过去国家和企业仍然把充分就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当然,“产业后备军”从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存在,而且确实导致了工资被压低。但作者考察的是福利国家的充分就业目标的改变。

  不过,虽然我们可以说产业后备军的只是量上变多了,但是其实现在的很多工作确实是狗屁工作。这些工作不做,这个世界也不会少什么,但可能100年前的工作确实负担了很大一部分必需。所以现在更多是在生产垃圾...垃圾工作、垃圾人(笑)...

  02

  财务独立,提早退休(FIRE)可能吗?

  Nul:

  其实看这本书的时候破防了,就想分享一些很个人化的经历,不知大家是否想听,权当一个笑话吧。其实看这本书的时候当时在上海实习,就上海这么一个中国内地消费主义最前沿的地方,冲击比较强。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自己从消费主义中「赎买」出来。为什么用这个词,大家可以联想到现在非常火的这个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经济独立,提前退休)。就是攒够能够退休的钱/存款,然后提前退休。就有点像赎买的性质,难听点就是从青楼里赎身。一句网上的段子是:叫做你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当上青楼的头牌,而是为了把自己赎出来。所以这就是我脑袋里冒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有办法把自己从中赎出来,然后之后不用再参与到被压榨的生活当中,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比较消极的解法吧。

  但我思考的是这种解法,它越来越流行,很多人工作是为了不去工作,就是我努力忍受现在的工作是为了未来可以不用工作。那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当下的生活就已经被完全悬置了,你为了一个虚幻的吊在你面前的胡萝卜——未来在去生活,你相信通过攒下来的钱,可以把自己从消费主义、从讨厌的工作里赎买出来。(编者按:其实十分类似书本第一章最后提到的“美国梦”允诺)

  但这个实现的过程它能够算是一种自我解脱吗?这是一种对大部分个人来说可行的解法,还是说它其实只是一种中产的幻想,毕竟是要有足够的存款,而且这个这笔钱的数额真挺大的,至少要能让你30年可以不用工作。可能要好几百万,这对于大部分劳动者来说,其实是很难实现的。我觉得这更多只是一种幻梦,只是仍然有很多人在为了这种想法在继续工作。

  03

  三和大神和数字游民

  Nul:

  第二个问题,现在的人越来越被当做一种日抛品、消费品,就是人在不断被消耗,然后就被丢弃。我也不确定“越来越”的状态是不是正确的,因为可能人本来永远都一直是消费品,只是我不知道这件事情而已(笑)。但我觉得消耗品这个词是一个很现代性的词,如今这么多的灵活用工已经成为了一种大的趋势,很多的外包、临时工、零聘。

  我就会想到之前关于三和青年的社会调查。(编者按:《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三和青年”是一群在深圳三和人力市场找工作的年轻农民工。他们居住在人才市场周围的城中村里,以“日结”为生,常常是“做一天玩三天”。)他们可能可以代表更底层一点的这种临时工群体,他们经历的显然是一种没有保障的流动的生活。但你会发现这类群体他们是反工作伦理的,因为他们想的就是干一天吃一天、手停就口停,但是我不用进厂。我不用再去到更被压榨、更被规训的地方,而且某种程度它还是反消费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所谓的一种消费层面的追求。我只要每天吃挂B面就能活下来了,我还需要买啥。

  鹅肝酱:

  那你说你会不会三和大神,他们只是把这个FIRE的目标分割开来?FIRE就是计划一个很长时间才有一笔存款,那你除一下就是吃面的钱。

  Nul:

  不,因为他没有存款,他不是在靠那个吃利息,而且这样还是在不断的工作。但事实上FIRE的目标是至少可以不再低层阶级。

  相对于三和大神,我想到另一种非底层的流动,就是“数字游民”。因为他们带来了更加现代化的这个创新,因为小红书上我一直刷的特别多,这种人他们显然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可以在全球各地流动,然后通过消费、精致的视频来展示他们这种流动的浪漫。但我感觉他们这种流动是被浪漫化的,就相比于三和,你会觉得他们这种流动太美好了,完全可以不用有个固定的雇主或固定的工位。虽然他们本质上还是流动的灵活用工人员,但是我觉得区别在于他们是中产。(编者按:即书中第四章提到的“游牧”的资本和精英)

  鹅肝酱:

  所以数字游民到底是啥?他的钱从哪来?

  Nul:

  要看他拥有什么技能,他是靠出售自己的技能或者是自媒体。(那为什么是“游”民,他不也是有一个地方住?)它是全球流动的,他会流动到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比如东南亚国家、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去生活,然后赚的是第一世界的国家的钱,可能就在这边住两个月......这样的会被本地人讨厌。我看过类似的报道,本地人觉得他们是一种殖民的象征,因为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

  04

  电子娱乐是一种消费主义吗?

  咸鱼:

  关于三和大神,我觉得其实他们也是沉浸于消费主义文化的。就当下它其实是有一种新型的消费的,就是文娱产业的消费,它是一种很廉价的消费,比如刷抖音、打游戏,只不过说它并不需要说是消费很多的一个钱,而且它也能够满足快感,所以三和大神的话就是在消费这些。当下的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很廉价的消费场所。

  关于数字游民,是这样子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跨越空间同生产资料进行结合,比如说计算机,它里面就有产业链上下游,因而有世界劳动分工,比如发达国家能够有更多利润,而落后的国家可能就没有,而数字游民就是借由这种跨越空间的这种新型技术去进行一些劳动。然后他们的一个超高额收入的来源,就我了解到的数字游民,他们很多是炒股、炒币的。我有去参加一些,他们还经常会办那种演讲大会。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总体趋势,数字游民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收入也会下降,因而也会越来越难。可能早期的数字游民确实活的很洒脱,但是未来的数字游民就未必了。

  鹅肝酱:

  说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消费,作者是2004年最后更新这本书,他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的互联网市场行情,所以我就不知道能否将这种电子娱乐归入消费。虽说刷抖音它的成本可能几乎为零吧,就是基本不用上班也能完成娱乐,而且这个东西确实让作者认为的消费中很重要的无聊感消失了。所以或许作者2017年在弥留之际重新写一个会更好一点。

  Freya:

  这确实满足这个作者对消费者社会的消费的定义的要素之一,就是你可以通过刷短视频这种纯输入的消费去定义自己。

  Luc:

  其实就是回到作者说的,消费伦理中的阶层化,短视频是一种被视为有缺陷的消费。

  咸鱼:

  不过我觉得刷短视频并不是消费的贫穷/匮乏,因为一直在刷的话就是一直在消费啊。

  鹅肝酱:

  倒不是说量上消费的缺陷,作者不是这个意思。现在刷短视频也会被视为一种耻辱。就是你不花钱的消费仍然处在消费的等级体系里。

  Nul:

  就其实是处在鄙视链的底端,就你没有办法像“数字游民”那样,去国外、住更高级的酒店,发一个让人羡慕的朋友圈。

  咸鱼:

  所以这里我觉得就是一种消费者社会的破产,因为你是越是沉溺于消费,那你就越没有时间去赚钱。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自己工作时候的感觉吧,我会发现,如果越是去刷短视频,就越没有时间去赚钱,而如果我赚钱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我有很多时间去刷短视频的话,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刷短视频呢。

  大家:其实会发现工作之后会更想刷短视频,就是你累的想死,然后回去刷短视频奖励一下(笑)...既然你说你发现为什么不如直接刷短视频,那我想问下,为什么你现在还继续工作呢?

  咸鱼:

  emmmm,因为我除了刷短视频之外,我还有其他的一些物质需求,这是比较现实的,因为我可能需要结婚,而且我也需要去在意其他人的看法,那么就必须把自己放在婚姻市场上去售卖自己,那么我就要通过一些消费主义的外在的物品来表现自己具有价值,比如说车、房之类的。

  大家:所以这正是消费者社会啊,对于你来说,你还有很多消费品要去拿...甚至婚姻或许也是一种消费...欸对,说到婚姻。你看像你说需要车、房,是你作为一种消费者来被定义的,然后这种消费者的定义又反过来服务婚姻、家庭的再生产。

  05

  今天的精英职业为什么光鲜亮丽?

  浮岛:

  讲到数字游民,想到作者在书里讲使命感是一种特权的时候,他举了明星做例子,说他们象征人生的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理想遥不可及;数字游民也是在网络上给别人展现自己消费选择的自由。他们何种程度上和明星的这种人生理想有相似性?

  鹅肝酱:

  我觉得作者说明星实际上是说消费者社会的一种特例,也就是一种特权。比如说7×24小时的工作就是打破了娱乐和工作的界限。他举的例子是明星和运动员,他们的工作不无聊、非常有趣、光鲜亮丽,非常地带来自我实现,但是世界上很少的工作能这样,所以作者会说,你能够对你的工作有使命感,那就是一种特权。所以这些人可能确实完成了所谓的超脱消费社会,因此是一种特权,毕竟是跟大家不一样的赛道。

  Nul:

  我做毕业论文时想过一个方向,就是数字游民的个人的品牌化,虽然我不确定有没有这个词,这个可能跟你说的有点关系吧,就是他们会倾向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产品,就他们的自我就是一个产品,他们会构建一个所谓的个人形象,包括他们可出售的资源和价值,然后不断的去运营他们。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那种明星的感受吧,他们工作的目标其实就不是为了什么东西,而是在为他自己积累的一些东西。他们特别爱吹捧的就是这种个人IP,那我觉得这就是作为特权的使命。

  咸鱼:

  关于个人化的IP,我觉得他也是有经济利益考量在的。就是他不一定是作为个人去宣扬数字游民,我在网上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产业广告。因为数字游民其实是有很多基地的,比如说云南大理、浙江安吉,还有巴厘岛,它们其实是一个公司化的产业园,就是一种特殊产业,它们会去宣扬数字游民多么好,然后让你去里面工作,去租它们的房子。所以这个是有广告宣传目的在里面的。

  06

  消费社会的替代方案是什么?

  鹅肝酱:

  我要问一个比较怪的问题:消费真的这么可怕吗?或者说,我们的替代方案里面一定要很粗暴地抑制掉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吗?比如你让大家相对匮乏一些。但有没有什么办法,就是让大家能够快乐,同时又不至于那么极端的消费者社会。因为我会觉得相对于原本的生产者社会的规训和为了生产而生产,你提供一些均等的消费品,那你人确实就是会好些。你想一个古代人,他希望的物质和娱乐不就是我们现在这些普通人,哪怕是底层人所拥有的吗。再比方说我外婆她不识字,然后她这几年会刷抖音和短剧。哪怕我知道她刷的一些东西都非常那啥,但这时候我会觉得她生活真的变好了,她这样一生就至少体验过一些很快乐的东西。虽然这样好像就是我放着房间里的大象不见,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去讲什么消费主义,因为我觉得这是种很轻易的指责,或者说这种批判是一种非常low的说法。我会觉得重要的难道不是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那么多东西?但现在我是想或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既然消费是基于一种选择的自由,那就要意味着不一样,就会意味着更差和更好。那如果所有人都一样的话,这种消费本身,也就不再是能够带来满足的消费了。我只是觉得这个替代方案很难想象,所以可能我缺乏想象力......

  咸鱼:

  其实你这里讲的只是消费主义的一种,即通过外在的物去表现自己的社会阶级,但是消费它并不只有这一种,比如说我去买东西,并不完全是想跟他人比,只是我单纯有这种需要,我有选择的权利,比如去旅游之类的,就并不完全是跟别人比较去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然后像你说到的是否完全要去杜绝消费,我觉得过分追求消费的话,可能会完全陷入其中而不去生产。在消费带来的快乐之外,有没有一种生产性的快乐呢,比如说跟其他人一起工作,觉得很快乐。那么我觉得其实当下比较缺乏这种生产性的快乐的,我们工作的时候会觉得快乐吗?

  鹅肝酱:

  这个我觉得就是作者最后的解决方案里讲的生活伦理。当下就是有一些不被劳动力市场认可的劳作(labor),但它却是一种真正的个人实现和创造。举个什么例子好呢,因为现在好像画画也挺市场化的,我不知道举这么个例子合不合适,还是算了。就比方说假设有一个A活动你很喜欢,它给你很大的满足,但你的家里人告诉你,你做这个事情是没有办法混口饭吃的。(其他人:其实画画也是这样,现在就算商品化也很卷)

  咸鱼:

  虽然作者说希望我们能够去获得这种生产性的快乐,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得到呢?是因为我们缺乏这种能工作快乐的社会土壤,因为当下的工作,我们劳动力必须去跟生产资料相结合。那工作岗位它更多是由资本控制的,并不是说人去控制的。所以说当下的资本主义特别缺少这种工作性的快乐,可能就是要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那种框架中。

  鹅肝酱:

  对的,其实作者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我想起Yoloidea(一个up主)解读这本书,他最后给出路主要是走向大家的个人意识的改变。但我觉得其实没用,就算你个人意识改变,你抵制消费,但还是你像你刚刚自己分享的,实际上你还是被迫需要去购买那些消费品。意识形态被信仰,不是因为你真诚地心里去信仰它,而是因为你选择去接受它的规则,在里面获得一些好处,比方说哪怕我真的不喜欢车,但是我买了车就可以带来工作上的便利,被人家尊重,我的客户会更多,那我这样子我也服从了这个秩序,尽管我没有那么真诚地相信它。当然,重要的自然是老生常谈的,还是要改变这个社会的基础。

  咸鱼:

  如果是按照你说的去改变一种社会秩序的话,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在想,是不是就比较遥远了。那如果在接受当下秩序的前提下,那我们能够做什么样的改变去更好地生活。我有想这个,但最后又回归到怎么去赚钱上了。

  鹅肝酱:

  我觉得个人化的解法就是很难,我可能因为个人原因真的不会有这种消费焦虑,但我发现有的人确实会因为这个事情非常焦虑,他真的会被消费困扰、会焦虑,导致心情非常不好,这个东西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情绪。然后我跟他说,其实消费不重要,你可以找到生活意义,其实他真的想这么做,但是可能就做不了,因为这个东西就是有某种客观的机制,能让他焦虑。所以我很难说个人有什么妙招。如果真有的话,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人真的能够接受这些东西,然后给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很好的良方,那这东西本来也不会成问题。而它既然成为了问题,那就说明他是个人怎么也没有办法有通解的事情。

  07

  我们真的能买到所有东西吗?

  Nul:

  我突然想到,消费这个行为给我感觉像一种仪式,你付出了钱,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东西就把它占有,成为你个人的。但它其实是一种挺魔幻的事情,这个东西它本来孤立地放在这里,但只要你做出这个动作后,它马上可以在这种私有制下成为你的东西。但我们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获得这些东西了吗?我们可以偷啊,可以用其他交换形式。(其他人:所以这是“法治社会”[笑];所以你就像作者书里说的底层阶级,你在犯罪[笑])所以我越轨了,然后就需要被制裁(笑)。然后我又联想到从购买的行为来看,它给我们一种想象,就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靠购买来获得,我们什么都可以买到,包括自己的自由。这或许就是我们想不断消费的动力吧,就我们为了自由可以逼迫自己不断赚钱,从而去出卖自己、商品经济...

  Luc:

  对,这其实就是马克思《资本论》里说的商品拜物教,由于所有人都得依赖这个东西,一切都被变成商品,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商品本身有了神秘力量。

  Freya:

  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一个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应得的,但现在变成要花钱去购买。

  08

  应该“鄙视”三和大神这样的“底层阶级”吗?

  咸鱼:

  想到书里讲新穷人,它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底层阶级,作为一个对立面去维持其运转。如果一个人他本身就是底层阶级,比如三和大神,他首先为我们所鄙视,那一个三和大神他该如何摆脱自己的身份,去投入到我们能想象正常生活当中?是否应该在社会环境层面上“消灭”三和大神呢?

  (其他人:为什么还要继续鄙视他们呢?这不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污名化、标签化吗?)

  鹅肝酱:

  不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挺现实的,比如苏东国家他按照托洛茨基说的完成了政治革命,成为了健康的工人国家,你应不应该允许大家懒惰,虽然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有点无聊。

  Nul:

  但现实里比他们懒惰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能成为懒惰的代名词,仅仅因为所谓不上进。而且我觉得他们的临时工状态反而很有可能成为每个人的现实,你不能说自己不能成为这种人。

  Luc:

  对,这种标签就是书里说的一种罪恶化/犯罪化,让人们不想变成那样子,而努力工作。

  Freya:

  这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谎言。比如新型城镇化驱逐农民工、污名化他们,然后不能我们这些人也用这种词去形容他们。

  Luc:

  所以想到脱-贫这个政策,其实也是在两双重意义上制造底层阶级。一方面是乡村、农村在扶贫中成为一种城市之外的底层,让人们不想沦落为乡村人。另一方面就是被扶贫之后的人,只是加入市场,而这种被扶贫的人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是变成三和大神。

  (其他人:但是带来了大循环啊,经济又增长了,太伟大了[笑])

  咸鱼:

  我觉得农民工作为一种景观其实是在不断消亡的。因为农村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环境,它本身是不断在被减弱的。虽然不断地在提乡村振兴,但他乡村经济是不可能的,因为城镇化是个必然的现象,资本向城镇集中,所以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多的工资,就会不断向城市移民。过去的户籍制度带来了不平等的身份,而能够允许进城打工他们就会容忍这种不平等,因为能出来打工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自由了,还能去要求什么。而现在户籍制度又在消亡,所以进城的现象也就不比以前了。所以这种底层阶级作为一种景观或许也在不断消失,我们现在也越来越看不到农民工了。就比如我是农村户口,但我不会说我自己是农民工。

  09

  高福利是依赖帝国主义剥削维持的吗?

  咸鱼:

  另外,我觉得作者讲到的福利社会的兴衰有点不对。他以英美举例,好像说是新自由主义必然会替换福利国家,但是我们在其他国家之外,比如说瑞典、德国,我们能看到,福利国家还存在的,那么为什么它会存在,那么我觉得是一种劳工力量的对抗,使得他们仍然能够保持这种福利国家。那么福利国家为什么能保持,它又是由于全球化,它们能够从第三世界获得超额利润。我想新自由主义国家恰恰是因为英美他们在全球资本主义链中属于比较强大的帝国主义集团。所以相对于其他福利国家,它们的民众会更多地认为自己有更多优势,所以他们会去赞同新自由主义化

  鹅肝酱:

  这难道不是反过来吗?按照你的逻辑,如果在全球资本主义链条中占有更多优势,可以带来更多收益,那就没有必要因为经济下行或承担不起福利而拒绝福利,因为我直接我能从帝国主义的利益当中获得支持福利的钱。反而在你的逻辑里,欧洲是比较弱的,那反而欧洲保留了,这是为什么呢?不过确实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有一些福利国家还残存了,虽然他有提到他有提过一些...

  但作者的资本游牧和经济转型框架的解释模型,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就像你刚也讲到的,很多人会认为能够保持高福利是因为它在世界产业链上占据优势地位。但问题是作者他讲到的是资本和企业他不在原来国家的本地生产,自己跑到别的地方,捞到了这些利润,但并不就因为他是a国人、a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从而能够用于福利的税收就自然增长。我觉得按照作者的模型,反而是因为能够出去强势帝国主义超额剥削的国家(英美)的企业,他离开了,反而让本地的这福利税源越来越少,反而让福利国家衰退;而恰恰是在本国进行本地化雇佣能够让福利社会维持,而一旦去扩张,反而你为福利社会就崩了,因为你已经不在本地就业,你的利润已经不再被本国的政府管理,然后用于福利,而是去别的地方避税了。所以因此他的福利国家必然崩溃,而可能德国和瑞典或者说欧洲,它的企业走向世界没有英美那么快,所以它衰落的会慢一些。但我没有学过经济学,所以说的可能完全是错的。

  10

  福利要怎么分配?

  问:刚刚讲的鲍曼的“个人收入权利和实际收入能力脱钩”解决方案,我没太get到。

  鹅肝酱:

  这个观点就是福利国家的意思,个人收入权利就是我有资格获得啥,而实际收入能力就是我去赚钱的能力、出卖自己的能力。那这两个东西比较来看,在福利国家是比较脱钩的,因为会有社会福利,所以哪怕你是一个劳动能力在市场上卖的价格比较低的人,也可以给你福利,但由于现在要求你自力更生,要求你新自由主义的竞争,你就必须得“按劳分配”,所谓有工作才有这个收入。

  然后还有个税问题,新自由主义就是减税。现在都会希望不交个税,然后这个钱由自己分配,不依靠社会保障,或者要保障也去找保险公司。这就是作者说的大家都是这么想,所以福利体系就崩溃了,大家都不选择它了。大家都发现这个福利制度有点差,因为它只供给最底层的人,所以它质量是变差了。所以对于普通人、中产,他们不选,他们不愿意,他们更愿意自己选自己购买。所以作者会认为,没有经济审查的普遍性的福利制度才是可行之路。

  Luc:

  我觉得作者好像是把这全民基本收入当做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这里可以说,让我感到不舒服,我不赞同,因为你又不解决制度。所以提出了一种比较社民主义的解决方案。我会觉得他差了那么一步。其实终究还是革命的问题。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