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代表,拿了把水稻,在大会堂前激动的向大家“展示”,要把“丰收”带进去。瞄了一眼评论区,说丰收之后能不能涨点价,玉米的价格越来越低,还不如几年前,连一块都卖不到啦。
相对应的,今天另一位提出“缩小城乡养老保障之间差距”的建议,底下声音就完全不同了。基本上看不到半句揶揄或挖苦。甭管她提出来后有没有效果,至少她提出来了,而不是找了点别的事去说,更不是瞎说。
突然讲到这两件事儿,主要有感而发,这两天看到的部分话题内容,似乎变好了一点。可能在不得不面对大量现实问题的时候,一些人的三观和逻辑,也必须回归现实。然后,就没那么好糊弄了。
就像我前不久因为楼下路边一些熟悉的商铺倒闭了,慨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事无常,多说了几句。有人便在私信里提醒我,“所有从个别现象来看待宏观前景的行为,都是不客观的”。也不无道理,便回他说,“倒的确是这样”,之后就没在意了。结果近两天看到那位读者的另一条私信,唉声叹气说自己生意也不好做了,整天焦头烂额的想办法。
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便没再回复。但此时此刻,他再看到类似的感叹,恐怕不会再次反驳。事实上他并没有说错,“以个例谈大局,不客观”,问题在于,是个例吗,还是我们的视野受限,所以才觉得那是个例。
人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很多事情,靠一句名人的话、富有哲理的言论,并无法唤醒什么。你可能就是觉得他说得好,或是说得好听、上口。
真正的改变,还是需要亲身经历,或亲自体会。看到那些近在眼前、真真实实的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演变,才能改变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这种时候,就不再好糊弄了。
再说个例子,早上看到一个草莓种植的商户发布了一条视频,他说“一个星期,电话也不通知,来了3家检测机构突击采样。”
商户就说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没多说半点。按以往应该得夸“检测机构太辛苦了”、“为了食品安全义不容辞”之类。
可这下呢,评论区里大部分人都在问:
“采样需要采这么多吗?”
“这点够检吗?”
“不够,得再来一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