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件奇葩之事引发全网关注。
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河北三河市要求,辖区内商铺招牌不允许使用红黑蓝三色为底色,要求所有商户必须马上改色。当地城管也出动人员现场盯办督办。
一时间,当街的绿色,成为当地一道颇为吸引眼球的奇观。
在当地城管部门的催办督促下,包括蜜雪冰城,好想来这样的国内知名连锁品牌也未能幸免,不过,肯德基说他们没接到通知,看来,洋品牌居然还有这种特权。
众所周知,颜色本身是中性元素,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家采用什么颜色的外饰,完全由其个人爱好决定,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选择外饰颜色的自由和权力。
三河当地既无明确的行政指令的书面文件,更未说明强制要求商户更改颜色的依据,这种行为,虽然说当地商家都无奈服从了城管部门的要求(均为商户自费改色),但却引发了全网广泛的质疑和批判。
有网友说,就算是特朗普胡作非为,他好歹还有个“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借口,三河当地这种任性作为,连个借口都懒得找,满大街的除了洋品牌,无差别地一律强制要求改色,甚至连红十字都成了绿十字,是否也太不把法律法规当回事了?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的《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都有明文规定,地方政府出台限制性措施需有上位法授权。若禁令缺乏法律依据,可能面临程序瑕疵。即使目的正当,手段也需符合最小侵害原则。三河当地全面禁用常见颜色明显超出必要限度,既未履行听证程序,也未提供书面文件,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说到底,就是某些人一拍脑袋做出来的决策。而这个拍脑袋的,绝对不可能是城管部门的负责人。
从常理来看,颜色可能被赋予特定群体或思潮的象征意义,但像三河这种简单禁用的做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尤其是红色底色的招牌,本就符合很多民众的视觉习惯,三河当地为什么没有强令把红旗也改成绿旗?如果让这个地方的负责人有更大的权力,谁也难保他是否还会做出更出格的事来。
有网友认为,社会治理需更多依赖法治化和精细化手段,不能如此简单粗暴行政。这话说得比较委婉,实际情况是,当地的负责人公权私化的认知和作派,才是这种奇葩事件的根源。
针对三河这起事件,某媒体发布了一篇评论文章《一纸“色彩禁令”失底色 莫让权力与傲慢野蛮生长》,文中提到,在当地主管部门在去年年底发布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中,规定广告牌匾需“色浅、淡雅、明快”,并明确禁止普通商户使用红蓝两种底色(国际连锁品牌可豁免)。而城管部门自说自话,擅自将黑色纳入禁用范围,且未提供任何规范性文件支撑。
从这篇报道中留给人们几个疑问:红色怎么了?碍着谁仕途进步了?当地主管部门(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这个管理导则究竟有什么法律依据?本地商户与国际连锁品牌区别对待,是否存在明显的歧视?
权力来自于人民而服务于人民,一些地方的官员觉得手里有了点小权,就将公权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结果引发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与批判,这种搬石砸脚的行为,近年来并不少见,如山西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