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方经济学,我没有系统地读过有关这门课程的任何一本著作,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我这样的人没有资格来评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过,在我看来,所谓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理论,本身就与人类和生存息息相关,那么在现实中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人人都有资格对于经济学理论,或者其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当然,这些评价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的理解,或者个人的感受,或许与所谓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差之甚远。但是,普通的人们仍然有资格来评价各种各样的经济学理论。
在十九世纪以及之前,在西方,只有所谓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但是后来为什么在西方,所谓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似乎大为减少,人们开始关注的是没有政治修辞的所谓“纯粹”的经济学理论。
十九世纪晚期与二十世纪初期,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他也曾经担任过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后来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所以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完全就可以简化为经济学。
有中国学者认为,马歇尔的这个做法,就是因为惧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严厉批判了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学科里,西方学者没有一个人能够胜过马克思。所以马歇尔才打算另辟蹊径,避开马克思的理论,专门来讨论所谓没有政治的经济学理论。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种说法,是不是有道理,也有待人们自己的观察。
在我读到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开宗明义就提到所谓稀缺性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概念是不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即使不是最基本的,也是相当基本的概念。
对于稀缺性,我看到的这本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这就是稀缺性的相对含义。换言之,稀缺性就是就相对意义而言的。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这就是说,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地区。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发达社会。从现实来看,稀缺生存在于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是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一贫如洗的阿富汗难民,都会面对稀缺性,无非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西方)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决定的。
对于这一大篇对于稀缺性的描述,我总感觉其中存在着一些隐藏着的问题。这本教材中说,欲望既产生于生理要求,也可能产生于心理要求。这里的含糊其词,就令人产生一些疑问。如果说需要产生于生理要求,这没有问题。人的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这就是生理需求。在这里无论你有没有所谓心理上的欲望,都必须要吃东西。当然,人有了这种生理上的要求,在心理上也就有了相应的欲望。教材的作者也同意,需求与欲望是有区别的。但是教材只谈欲望与资源稀缺的关系,却避开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这里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在作者看来,或者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看来,欲望的意义要大于需求的意义。从哲学高度上来说,需求是物质性的,欲望是精神性的。这是不是会让人们认为,西方经济学更看重人的精神在这个领域中的意义,而物质上的需求反而要退居其次?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之后,人类社会在分配方式上就能够采取按需分配的方式。请注意,这里是说按需分配,不是按欲望分配。在这本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所说,欲望是无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是有限的。一个人吃了两个馒头就已经吃饱了,在需求上他不再需要再多吃哪怕一个馒头。但是在欲望上,他有可能总想多拿一些,哪怕这个欲望已经超出了他的需求。
这种把精神范围中的欲望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起点,或者出发点,算不算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虽然教材的编者也说,欲望既产生于生理需求,也产生于心理需求。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用折衷主义来掩盖其唯心主义的一种拙劣的手法。
从所谓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到底需要解决的是需求问题,还是欲望问题?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看,似乎解决欲望问题比解决需求问题更大也更重要。如果说句不中听的话,有钱的富人想要买更多更大更豪华的别墅,比贫穷的人们解决每天的饭食似乎更为重要。前者是欲望,后者是需求。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解决前者的欲望,似乎比解决后者的需求更为简单和容易。富人只要有钱,解决这些欲望就不费吹灰之力,而穷人,不要说没钱,无法解决这种需求问题,就是有了钱,只要这些钱不在穷人手里,或者穷人手里拿着一些钱,却没有支配这些钱的权力,就像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说,使唤丫头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那么穷人的吃饭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事实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呢?
中国民间有“狗揽八泡屎”的说法。如果要解决肚子问题,对狗来说,有一泡屎,顶多两泡屎也就够它吃的了。但狗一定要多拿到更多的屎,或者把这些屎都要揽在自己的狗爪子底下,似乎才能满足它的欲望。这还是所谓经济问题吗? 谁有权,谁有钱,谁就能多拿。而无权又无钱的人,就活该受穷。对于西方经济学来到说,是不是这么一个道理呢?
所谓稀缺的永恒性话题,也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在我们读初中时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叶圣陶写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该文的意思是在某年,农民丰收了,粮食打得比以往都多一些。按照所谓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稀缺性应该是有所缓解了吧? 然而农民面对的却是粮食商人在收购农民多打下的粮食时,硬要压低价格。所谓“谷贱伤农”,农民多打下的粮食并没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收入。试问,这真的是所谓稀缺性问题吗? 粮食收得少了是稀缺,粮食打得多了还是稀缺,这其中到底是什么道理? 因为农民无论手里的粮食是多是少,都永远得不到合理的价格,更谈不上得到合理的收入了。这是所谓经济学能解决的问题吗?
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这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而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告诉我们的。现在资本主义不说什么生产过剩了,因为一说生产过剩,就会让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想到了马克思,想到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现在的资本主义改说成所谓“产能过剩”。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生产过剩,产品过剩。正如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也是一样,是金融产品的过剩。金融产品的生产需要什么产能吗? 但是,资本主义金融产品的过剩就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不就是这样爆发的吗? 请问,这里的稀缺在哪里? 至于欲望嘛,当然,那么购买金融产品或者金融衍生品的买家,都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财富,更多的金钱。只是事与愿违,过剩的金融产品导致他们遭遇到金融危机。他们原来的欲望没有得到实现,反倒让他们遭遇到很大的损失。欲望导致的不是财富的增加,而是财富的“稀缺”,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