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灰暗的星星
 
“三农”专家学者的下乡调研其实远远不如官员们的调研对农民与基层有益,或者说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更是在消耗乡村的人力财力物力与时间。

  多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是“三农”专家的工作需要,往往决定着他们的研究质量与价值,没有或不经过调查的认知、观点、判断、主张无疑是在闭门造车,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从咨政建议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调研是“三农”专家的生命。为了发现真正的问题,总结基层的实践经验,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三农”问题,包括回应农民群众的需求,一定是要多做调查研究的。

  但是,有些调查研究不如不做,尤其学者专家们的“下乡游”。不管是农民群众还是基层干部,他们虽然讨厌上级官员的下乡调研,但是,上级官员起码能够给基层带来些东西,不是项目或资金,包括围绕着项目的检查验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信访中的问题,这些东西说实在也很实在,这样的调研不做,老百姓的问题可能就解决不了,发展就会受到瓶颈与困难。

  学者专家们的调研则不然,假大空,至少是抽象的东西太多,包括宏大叙事,其内容离农民群众的需求很远。不管是为了课题项目,哪怕是国家级的,还是为了写论文,出发点一般是各种理论假设,实质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包括各种模型,比如,X对Y的影响,到乡村调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而不是为了发现真正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只要理论假设被认为正确了,进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就是合理的。其中,研究的宏大叙事更是脱离农民的需求,比如,一些乡村生态转型的研究,从宏观上反思工业文明与城市化甚至现代化,主张生态化,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调研的村庄可能是贫困的,亟需通过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并实现发展,为此,可以使用点化肥与农药,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再比如,对乡村“压舱石”、“稳定器”与“蓄水池”功能的研究,明显的是一个宏观问题,包括需要稳住甚至保留住乡村的生态、文化、经济等机制,但是农民需要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凡此种种,学者专家研究的大帽子扣不到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微观问题上,老百姓与基层干部感受不到价值意义,甚至跟他们无关。

  同时,在调研方式上,很多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调研,有的是在上级政府的安排协助下,下发通知,半天一个村甚至几个村几个村的过,一个点一个点地看,如果官员这么做还有一定的道理,领导下去就是为了发现、了解与解决问题的,有些问题其实很简单,现场看一下,当事人几句话就能讲清楚,领导拍板决定了即可,不需要管其它的。但是,学者专家下去调研就不一样了,他们想了解的问题很多,有的团队能列几十上百个问题,同时想着把村里的材料一网打尽,但是,时间很短,特别是在半天几个村或点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到做好呢?

  请注意,学者专家们提出提到的问题不仅很多是老百姓与基层干部理解不了的,而且不少会被老百姓与基层干部认为可笑、荒诞,进而怎么可能解释解决问题呢?实际上,“三农”学者专家越来越缺乏常识,越来越脱离实际。

  即便如此,“三农”专家去乡村调研,尤其是学者与教授,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都得接待啊!而且身份越高,名气越大,接待的场面越是隆重,他们到了一个村里,不仅干部们要悉数参与,甚至还要组织群众列队欢迎。这些都需要成本啊!场面需要布置,干部与群众的务工补贴需要支付,有的还要招待吃饭。问题是:学者专家下乡调研,并不会遭受纪检监测部门的管束。

  由上,“三农”专家学者的下乡调研其实远远不如官员们的调研对农民与基层有益,或者说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更是在消耗乡村的人力财力物力与时间,如果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的话,乡村凭什么欢迎“三农”专家来调研呢?

Template Settings
Select color sample for all parameters
Red Green Olive Sienna Teal Dark_blue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Select menu
Google Font
Body Font-size
Body Font-family
Direction
Scroll to top